近年来,保康县委编办坚持严格管理与深化改革相结合,控制总量与盘活存量相结合,深入挖掘编制资源潜力,探索推进“县管校聘”改革,有效破解了县乡之间、学科之间教师结构性超编缺编问题,促进了教师合理流动,保障了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一是管好用好,规范编制管理。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增减平衡的原则,对教职工编制实行三年大调,年度微调。根据生源变化,每三年核定一次教职工编制总量,每年暑假由编制部门会同教育主管部门根据生源变化情况进行一次内部编制微调。编制资源重点向村小、教学点倾斜,乡镇学校编制占全县教职工编制总量的63%。严格落实编制实名制,教师定编到人。分门别类建立教职工编制台账、新机制教师专项台账,确保底子清、情况明。
二是放权赋权,激发工作动力。下放编制管理权,编制分解突显“严管县直,放活乡镇”。即对县直公立学校定编到校,严格管理;乡镇学校教职工编制核定总量,由县教育局统一掌握,打包使用,根据生源自主分配。下放人事管理权,人员调动突显“严管局属,放活学校”。即教育局直属事业单位之间人员调动按照人事管理权限由编制、人社部门审批;县乡学校之间教师调动权下放至教育主管部门,由教育局每年寒暑假集中调动,报编办备案。
三是应招尽招,用活编制资源。为确保教学力量,每年全县教师招聘分三类足额补充。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纳入省统一招聘,结合各乡镇学校当年自然减员人数,退休编制提前用,打满打足补充基层教师;一中、职中等高中学校教师纳入紧缺急需人才招聘,对超编单位,借用事业编制周转池编制进行补充,闲置编制周转用,确保教学质量;学前教育教师纳入全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空缺编制合理用,根据职业特点和岗位要求及时补充。
(保康县委编办 吕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