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19年,宜城市委编办已连续6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领导班子综合考评“优秀等次单位”、领导班子年度责任目标考核“优胜单位”,这得益于该办善于抓住时机,谋势而动,顺势而为,巧借外力助推机构编制工作提质增效。
一是借外部压力促工作提升。以市委政治巡察反馈问题整改为契机,对编办各项工作进行全面检视,列出问题清单,逐项整改消号,不仅加强了机关作风建设,而且对巡察组反馈的意识形态工作与机构编制业务工作联系不紧密的问题深入研究,建立了常态化的研讨交流制度,在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和省委要求中找准机构编制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将领导批示件、群众信访件、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压力,转化为叫真碰硬的工作魄力,借“尚方宝剑”的威力把平时工作中难啃的“硬骨头”和“疑难杂症”妥善处理,进而以点带面推动类似问题一揽子解决。
二是借政策推力促制度完善。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根据条例规定重新修订《宜城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工作规则》《宜城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工作细则》,加强党对机构编制工作的领导,调整优化机构编制审批权限和工作流程;根据编制总量管理、实名制管理、分类别分层级管理规定,建立了总量控制、统筹调配、以事定编、按编用人的机构编制日常管理制度,强化了全市上下编制红线意识,真正打破了编制部门化、单位化的藩篱;强化“三定”规定的刚性约束,建立编制使用核准制度,公务员招考和事业单位招聘事先要核准下达用编计划,人员调动要事先核准调入单位和调入人员的编制空余和编制类型,实现增人用编程序化、制度化。
三是借改革动力促问题化解。按照党政机构改革政策要求,对党政部门职责、机构、编制进行重新梳理,将过去的职责交叉分不清、内设机构减不了、人员编制调不动、领导职数设置不规范等问题统筹解决,并以法规性“三定”文件做出规定;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将过去多年想解决的空壳机构、政事不分、事企合一、中介机构与主管部门“藕断丝连”的问题系统谋划,通过撤销一批、合并一批、剥离一批、脱钩一批等“四个一批”的办法推进改革,优化事业单位结构布局,强化公益属性;在市委实施教育振兴改革中,撤并了一批100人以下的小规模学校,收回的编制用于均衡优化教师编制资源配置,通过“瘦身”与“健身”相结合,解决城区学校大班额、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在市建设投资公司转型改革中,将有关部门从事设计、建设施工的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并划入该公司,解决事业单位改制后的出路问题。
四是借部门合力促管理规范。机构编制部门与组织、人社、财政等部门在有关工作中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促进机构编制的规范管理。市委编办在配合人社、财政部门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对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进行全面清理审核,通过协商处理化解了一批人员编制遗留问题,规范了编制实名制的动态管理;在开展公务员登记和职务职级并行工作中,市委编办与市委组织部联合清理审核机关人员用编情况,共同督促各机关单位落实编制使用核准制度和实名制动态调整常态化;市委编办还与市财政部门加强配合,对财政账户和纳入部门预算的人员进行全面清理,核销或合并了在机构改革中撤并单位的账户,防止这些单位变相独立运行。
(宜城市委编办 彭天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