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调查研究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调查研究

咸宁提升城市行政管理水平着力打造香城泉都品牌

2013-07-31 来源:阅读: 字体:默认超大

  咸宁地处鄂南,是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和鄂湘赣三省省会武汉、长沙、南昌构建的“中三角”内重要城市,是联合岳阳、九江打造的“小三角”之一角,是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城市之一,有“中华桂花之乡”和“中国温泉之都”的美誉。其前身为咸宁地区,1998 年 12 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地建市,现辖一区(咸安区)、一市(赤壁市)、四县(嘉鱼县、通城县、崇阳县、通山县),国土面积9861平方公里,人口300万,森林植被覆盖率54.2%,是一座小康、生态、宜居、健康、和谐的实力之城、活力之城、魅力之城。2009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来咸宁调研,对城市建设管理作出了“山在城中、城在林中、水绕城转、人在画中”的充分肯定。近年来,咸宁市积极融入“两圈一带”,全力推进鄂南强市建设,倾力打造“香城·泉都”城市品牌,先后荣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最适宜人居城市、中国魅力城市、中国十大最具成长力创新型城市、全国第二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首批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全省首批低碳经济试点市。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全地域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总收入分别达到640亿元、113.88亿元、51.51亿元,各项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多项指标增幅连续5年全省第一。今年5月21日,湖北省委、省政府在咸宁召开现场办公会,省委书记李鸿忠用“火热蓬勃、亮点纷呈、东风浩荡、香气弥漫”16字对咸宁各项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把加快鄂南强市建设上升为省级战略,要求咸宁进一步提高城市品味,完善城市功能,积极推进跨越式发展。

  一、理顺体制,健全机构,逐步建立“大城管”工作格局

  2006年以前,咸宁市城区除所辖咸安区外,另设有咸宁温泉经济技术开发区,它名义上是经济开发区,实际却履行着一级政府的大部分职权,有独立的财政、人事、土管城建、公检法机构,整体托管隶属于咸安区的温泉街道办事处。2006年6月,咸宁市委对城区管理体制进行调整,接连下发《关于理顺市区体制调整部分职能的方案》(咸办发〔2006〕21号)、《关于理顺市区体制调整部分职能人员划转等六项实施意见》(咸办发〔2006〕22号)等文件,明确开发区代管的温泉办事处整体划归咸安区,剥离开发区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相应的职能部分交给咸安区,部分上收市直;咸安区的房地产管理、城市管理、园林绿化、环卫、市政、广电等单位人财物整体划入市直,彻底改变了城区“一个盘子,三把叉子”的现状,达到了从“三驾马车并存”转变到“三马齐拉一车”的改革初衷。改革中,对咸宁市城市管理局进行重组,作为市建委管理的副县级事业单位,下辖温泉城建监察大队、永安城建监察大队、温泉市政管理处、永安市政管理处、市城市客运管理办公室等5个事业单位,共300余人,履行城区(包括市本级和咸安区)市容管理、市政管理、城市供水、城市客运和路灯管理等职能。

  2010年3月,全市实施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为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职能,市编办积极作为,调查研究,沟通协调,出谋划策,为市委、市政府当好参谋助手。最后,在市城市管理局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设立市城市管理执法局,为政府工作部门,把市住建委管理的市环境卫生管理局成建制划入,下设4个正科级执法大队、市环境卫生管理局(副县级)和市政管理处(正科级),履行城区市容环卫、城市绿化、城市规划(批前管理)、市政公用、环境保护管理(生活、建筑工地噪声污染和饮食服务业排污)、工商行政(室外无照商贩)、公安交通(侵占城市道路)等7个方面的全部或部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目前,包括城市协管员、环卫工人共1200余人,配备各式车辆63台,其中:执法车辆21台、电动巡逻车6台、洒水车6辆、垃圾压缩车9台、道路清洗车2台、垃圾消纳场推土机1台和各式垃圾清运车18台。

  2011年8月,咸宁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工作的意见》,成立市委、市政府直接领导下的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把市区涉及城市行政管理职能的相关部门全部纳入城管委,城管委办公室设在市城市管理执法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这标志着“大城管”工作格局基本建成。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转,咸宁市逐步形成了城管执法、公安、交警、规划、交通、住建委、工商、环保等“7+1”部门联动格局,实现由单一市容市貌管理的“小城管”向集中行使行政执法权的“大城管”体制转变。并且,对城市管理实行市、区双重领导体制,即相关部门城管职责的履行服从咸安区的调度指挥,逐步建立起“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五级联动”的城市管理体系。

  二、着眼高远,规划先行,科学确立城市发展定位

  2011年8月,咸宁市在全省城市管理工作检查评比中位列17个市州第二名,这与咸宁坚持高起点、高水平、大气魄编制城市发展规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城市定位密切相关。

  咸宁独特的区位优势要求她必须站在更高层次上审视自己的发展定位。2007年,咸宁市委书记黄楚平、市长任振鹤分别带领党政代表团内学武汉城市圈,外学长株潭城市群、“珠三角”,开拓视野,开启思路,寻找定位,初步确立了依托武汉、服务湖北、紧贴湘赣、面向全国,把咸宁建设成为最宜人居、极具活力和个性魅力的生态城市的发展定位。2008年,又作出了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决策部署,提出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市GDP达到10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0亿元,中心城区人口达到100万人,城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节能减排好于省定指标,人均水平在武汉城市圈和湘赣接壤地区居于领先的“五个一”的具体目标。在此基础上,咸宁启动了总规修编,高起点开展详规专规修编,集中突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适用性和效益性。目前,咸宁市中心城区规划管理范围已经由从前的109平方公里增加到165平方公里,基本形成生态工业新城、旅游新城、职教新城、咸嘉新城、梓山湖生态科技新城和向阳湖现代农业示范区、金桂湖低碳经济示范区“五城二区”的城市空间布局规划,中心城区的布局已由“临山簇林时代”迈向“拥湖面江时代”,城市空间全面拓展,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一个极具活力和个性魅力的生态城市呼之欲出。

  三、夯实基础,改革创新,积极破解城市发展瓶颈

  完善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咸宁以中心城区建设为龙头,以提升城市交通集散功能、公共服务水平和城市环境承载功能为重点,统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一是着力提升城市交通功能。突出准特大城市的发展定位,以建成湖北乃至中部地区的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城市为目标,着力构建以公路、铁路、水运为主体的立体大交通体系,形成“市内30分钟、武汉1小时、圈内两小时”的交通经济圈。二是着力提升公共服务功能。以园林、文明、卫生、环保和优秀旅游城市“五城同创”为载体,先后投入资金40多亿元,进行城市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大力推进城市出入口整治和建设,城市迎宾路景观大道改造、人行道及地下管网改造等重点工程相继建成。三是着力提升城市环境承载功能。通过实施低丘岗地改造、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措施,耕地面积增加了1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4.2%,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又保护了生态环境。认真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坚决关闭了200多家小造纸厂、小水泥厂、小砖瓦厂等,先后对37家重点能耗企业强力推行以节能降耗为重点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目前,全市主要河流水质Ⅰ-Ⅲ类的达到77.5%,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100%。

  基础夯实后,又面临资金的瓶颈。咸宁坚持走以城养城、以城建城、以城兴城之路,把城市的无形资产变为有形,把分散的资产集中,把死资产盘活,把资源变成资产,把资产变成资本,以改革创新之法解决城市建设资金瓶颈的制约问题。一是创新投融资方式。先后组建了城投、交投、教投等投资开发公司,建立多元化城市建设投融资体系。在重大项目引进、基础建设、公共设施等方面,大胆利用BOT、TOT、BT等形式运作,逐步建立政府投资、金融机构融资、民间资本和外资投入为一体的多元投融资机制。二是盘活土地资产。充分发挥咸宁低山丘陵资源丰富的优势,采取造地与用地相结合、城中村改造、迁村腾地、土地复垦等方式,盘活土地存量。近年来,咸宁突破行政壁垒,加强与沿海和武汉的区域合作,积极探索采取土地指标调剂等方式组建产业发展平台,对承接转移的产业实行“利税分成,利益共享”。武汉经济开发区咸宁“园外园”、“中国光谷”工业园、广东工业园、台商工业园等建设,采取这种方式,取得较大成功。三是产业发展提供动力。产业发展为城市建设提供了不竭的推动力。依托工业园区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区域经济的规模扩张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及时调整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通过成功举办三届中国咸宁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 大力发展温泉文化旅游产业,逐渐实现了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的突破性发展。

  四、加强管理,建立机制,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形象

  城市“三分建、七分管”。咸宁在高度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十分注重加强城市管理,坚持建管并举,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形象。一是创新管理理念,在城市的净化、亮化、美化、绿化上下功夫。投资1亿元,完成被誉为“城中之山”、“城中之林”的潜山国家森林公园二期工程;投资7000万元,建成了以江南山水园林为特色的桂乡大道生态景观路。二是创新管理模式,在建立探索城市管理机制上下功夫。构建网格化管理机制,全面建立了以“两全、三合、四包、六定、八结合”为主要内容的城管微观运行机制。构建数字化管理机制,逐步实现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动态化。积极探索“数字城管”,建起城市管理数字信息平台,对全城进行实时监控。构建人性化管理机制,公开招聘基层协管员,推动市民成为城市管理的主体;积极推行绿色出行自行车便民点,增设垃圾果皮箱、公益广告栏、临时农贸摊位、出租车临时停靠点等一系列惠民举措,搭建城管热线服务平台,24小时受理市民对城市管理领域的投诉、建议和咨询。构建目标化管理机制,开展市、区、街道、社区的四级联创活动,下移管理重心,建立管理对接,重点发挥社区作用;建立市级领导城市管理巡街、包街和部门牵头管街责任制,落实门前“四包”责任制,发动机关干部积极参与城市管理。构建市场化管理机制,逐步推行“作业市场化、运营企业化、服务社会化、发展产业化”,实现了环卫作业、停车管理、建筑渣土管理和市政基础设施管养维护的市场化。

  五、共建共享,民生优先,开创城市管理跨越发展新局面

  当前,城市管理正面临高速发展的城市化、快速变革的社会化、深度发展的市场化的挑战,只有全社会齐抓共管才能形成合力,才能实现管好治好城市,才能不断开创城市管理跨越发展的新局面。一是勤宣传,争取市民参与。去年以来,咸宁市城市管理执法局向社区、市民、商户印发了2万份“倡议书”和“城市管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在城区设置宣传城市管理、文明创建公益性广告牌20多块,利用沿街门店LED显示屏、红绿灯处立柱LED显示屏、咸宁日报户外阅读栏LED显示屏等新媒体广泛宣传“公众城管”理念;广泛动员临街各单位和个体业主落实“门前四包”责任制,签订责任状;开展城管执法“进社区、进家庭、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商店”“六进”活动,弘扬文明之风,倡导文明之举,努力营造人人理解、支持、参与城市管理的良好氛围;加强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有效地促进市民提高文明素养。二是勤服务,争做民生工程。去年以来,咸宁市城市管理执法局不断加强公共基础设施的维护,共更换人行道火烧板及拉线板6744块、落水窗2750个、窨井盖970个,修补路面小坑洼10730平方米,完成背街小巷改造工程43条,桂乡大道、银泉大道和麦笠山路断头路37条;出台了《咸宁市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办法(试行)》,建立起五级监控体系,对违法建设重拳出击,有效遏制了违建势头,收到了明显的社会效果。三是勤管理,争创工作亮点。重点开展对桂乡大道、银泉大道、咸宁大道等主次干道广告整治,规范设置门店招牌6150平方米,城市形象明显改变;开展对临街门店出店经营、占道经营和流动商贩乱摆摊设点行为整治,取缔流动摊点937处,拆除乱搭棚亭160个,市容市貌明显好转;开展垃圾渣土整治,环境卫生明显提升;开展主干道立面整治,完成立面清洗4.4万平方米、刷新5.6万平方米,刷新景观墙2.2万平方米,街景街貌明显美观。

  今年5月,省委书记李鸿忠在咸宁市三级干部会上指出,咸宁通过成功连续举办三届中国咸宁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打响了“世界一流泉都”品牌,现在要着力抓好“中国第一香城”建设,立足“香城建”、建好“香咸宁”,整合“香资源”、提振“香产业”,挖掘“香文化”、擦亮“香名片”,以国际视野打造“中国香城”,到那时,咸宁“香城泉都”的城市品牌就叫响了,一座“设施健全、功能完善、环境舒适、管理先进”的现代化城市就打造成功了。我们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指导下,咸宁市委市政府和咸宁人民一道,一定会勇于担当,激情跨越,倾力打造香城泉都,早日建成鄂南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