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调查研究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调查研究

《论语》孝廉思想对孝廉文化建设的启示

2013-08-07 来源:阅读: 字体:默认超大

  《论语》孝廉思想对孝廉文化建设的启示

  作为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是第一位提出“孝悌”思想的圣人,孝廉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中包含丰富的孝、廉思想,挖掘、分析《论语》中孝、廉思想的精髓,这对于推进新时期孝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孝廉文化的时代意义

  中华文化中孝与廉关系紧密,不可分割。西周,以廉为本考察官吏的政绩;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将“不慈孝父母,不长弟于乡里,骄躁淫暴,不用上令者”纳入廉政巡察之列,要求官员以孝养廉;汉代,每年察举孝者﹑廉者各一人以为国用;清代,对从政者的孝廉表现极为重视,规定没有孝廉品德者不能为官。由此可见,传统道德文化中始终贯穿了“百善孝为先,治政廉为首”的思想,孝廉文化在漫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

  文化是一种生产力,文化软实力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作为全国唯一一座以孝命名的地级市,孝感当前正大力建设“孝廉文化”,就是要通过文化的力量促进孝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廉政文化发展。孝廉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孝廉文化,赋予孝廉文化以新的时代内容,不仅有利于社会团结、稳定、进步和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同时也是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论语》中“孝”的思想

  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崇尚“孝悌”的传统美德。《孝经》曰:“夫孝,德之举,教之所由生。”“孝”的观念,早在孔子之前即已出现。那么,孔子的“孝”又是如何要求的?孔子为他所倡导的“孝”注入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这点在《论语》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论语》中讲孝的篇目是非常多的,孔子对孝从形式到实质都做了细致的阐述,除了具体的行为准则,孔子也十分注重孝的感情内核,同时,孔子认为孝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的教育结果。

  《论语》中孔子提出了“孝”的具体行为准则。《论语·学而篇》第十一则,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道,可谓孝矣。”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死了,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久的不加改变,可以说做到孝了,即是讲孝道必须做到“善继其志”,这样才可以保持优秀的经验。孔子还在《论语·里仁篇》里提到了几种在其他行为方面侍奉父母的要求。第十八则,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要求子女在劝谏父母的时候不能伤害感情,即便损伤自己的利益也不能触怒父母。第十九则,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是要求子女勿使父母因为过分担心自己而忧虑。

  除了具体的行为准则,孔子还注重孝的感情内核。《论语·为政篇》相继通过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向孔子问孝,详尽阐发了孔子的四重境界的孝道观。孝的最低标准是行为上的孝,即无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是说孝顺父母不要违背礼节。父母健在时,要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了,要依规定的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这就是孝的最低标准,孝的最高境界是“色难”。《论语·为政篇》第八则“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意思是儿子在父母面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有肴,年轻的人吃喝,难道这竟认为是孝么?这里的孝就已经由外部行为的约束规矩上升到一种心理情感的培养和展现,侍奉父母要出自真心实意,孝的核心在于但求心安。

  孝有始有终,非与生俱来,乃是后天教育的结果。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它不仅仅是德的根本,有子甚至将忠与仁的根本归于孝。孔子将孝的原则延及到行政,一方面说明只有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人才有资格担任官职,来实现他德治的理想,另一方面他通过教授学生参与政治,间接的置身其中,以实现他“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的教育目的。儒家认为至孝者,心思必定温润,才能同情他人疾苦,以民为本。而从另一方面看,事父母至孝者,必定也是规则和权威的服从者,对于具有悠久集权传统的中国社会,服从者显然更合乎国家的统治。

  三、《论语》中“廉”的思想

  孔子认为,孝者,可以安邦定国,是个体能否成才的一个重要指标,更多注重的是个体与他人、社会的关系,而孔子在《论语》里还谈到了另一种至为重要的人性品格,着重于自我提升和道德修养,即廉。《论语》中,孔子提出了一系类为人、为官、为政的原则和规范,这些廉政思想用于规范和引导官员廉洁从政,具体来说,就是首先要自身品行端正,严于律己,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要有见利思义,大公无私的集体精神;要懂得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同时,孔子认为对于贪污腐败行为要严惩不贷。

  《论语》中孔子指出官员要树立品行端正的道德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道德理想。《论语·子路篇》第十九则,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樊迟向孔子请教何为仁。孔子说:“平日容貌态度端正庄严,工作严肃认真,为别人忠心诚意。这几种品德,纵到国外去,也是不能废弃的。”孔子认为自我的修养是立身的根本,身立了无论是家、国还是天下都是可以推及扩展而立的。而对于如何修身,孔子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孔子在《论语·季氏篇》里相继提到了君子有“三戒”“三畏”“九思”,孔子还详细从各种行为上要求人自我修炼,从生活的各个方面提炼出“礼”的标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以此作为个人提升修养的规范。

  《论语》中孔子指出官员要树立见利思义的义利观。《论语•里仁篇》第十六则,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将义利之辨作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种义利关系后来被孟子发展到几乎相互对立的位置,《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中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谓是孔子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在对待如何取利上,孔子讲究先义后利,“义然后取”“见利思义”。

  《论语》中孔子指出官员要树立勤俭节约的财富观。在消费观念上,孔子同样主张有义,推崇清廉。《论语·述而篇》第三十六则,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意思是奢侈豪华就会显得越礼,节省简朴就显得寒酸,与其越礼,宁可寒酸。这也是和孔子一贯所坚持的过犹不及的观点是一致的。宁可不够,也不能超过,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勤俭节约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一种生活理念,一种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它能使人获得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对于当下的廉政建设更是必须着重强调的。

  四、《论语》孝廉思想对孝廉文化建设的启示意义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论语》中孝廉思想闪烁着璀璨的光芒,为新时期孝廉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继承和发扬《论语》孝廉思想,同时,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赋予新的内涵。

  以孝宣廉,营造浓厚的孝廉文化氛围。《论语》中,无论是孔子对孝的准则具体定义,还是所强调孝的情感内核,孝的本质要求是让父母、亲人,乃至天下人过好日子,正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孝为入德之门,成德之源,人性之本,人格之基。人间的种种美德均从孝开始,由孝衍生。按孝的要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试想,一个人如果其在家不孝,在社会上对别人也不会恭敬、敦厚、诚信,不能倡正义、守廉洁,不会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也不可能忠于国家、服务人民成为方正高洁的人,这也说明孝是廉的基础,孝为廉之本。孝既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责任。“孝”要求人在“爱亲敬长”之中,负起对他人爱敬的责任,而且这种责任同时蕴含着对天下一切人的责任。因此,笔者认为,作为孝文化发源地之一的孝感,可以通过系列孝文化活动的开展,比如 “孝亲敬老”进机关进课堂进工厂等,在全社会倡导这样一种孝廉文化氛围:尊老爱幼、爱岗敬业、关爱同事、关爱下属、关爱朋友、关爱亲人,领导干部廉洁、务实、亲民。在全社会倡导孝道,通过孝道所体现的真善美情感力量,潜移默化的提升整个社会道德水平,让孝廉文化融入民族精神,升华为一种文化品格,进而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

  以廉扬孝,提升党员干部思想道德素质。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意思是说,仅仅用政令来禁止,用刑法来惩治,百姓会因害怕而避免受罚,却没有廉耻之心;但以德来引导,以礼来规范,百姓会因知廉耻而遵守法规。作为行使公共权力的领导干部清正廉洁、克己奉公,这是真正的孝,是对广大老百姓的大孝。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个清正廉洁的领导干部必是孝的典范,廉必定会带来良好的社会风尚。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在全市范围宣传清正廉洁的党员干部典型,将孝廉选任领导干部制度化等途径,引导领导干部树立孝廉的意识,讲孝行,自觉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领导干部尽孝除了模范地孝敬父母、善待他人之外,还要充分认识孝的人文内涵,端正权力观和义务观,既要像爱自己的家人一样去爱群众,又要像敬自己的父母一样去敬群众。除此之外,还必须教育和约束家人端正孝行,当“廉内助”,以和谐温馨的良好家风,树立良好的形象,去引领主流、净化民风,推动社会的发展。
    孝廉并举,完善廉政相关制度建设。孝以养德,廉以修身,孝可以明德固廉。孝与廉政的本质要求一脉相承,充分挖掘孝的人文内涵,运用孝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习俗所产生的内省力,从孝道行为规范的角度,引导为官从政者端正权力观和义务观,对加强廉政建设,无疑会更加有实效。孔子虽然一贯主张“德治”,但是,孔子也赞成必要的时候,“用乎刑”,通过刑法的运用实现对腐败者的威慑与惩罚。孝廉并举,一方面要在全社会倡导孝行,通过孝所体现的真善美情感力量,潜移默化的提升整个社会道德水平,另一方面,要不断建立和完善用人制度、法律制度及相关的廉政建设配套制度,不断完善廉政体系建设。

  作    者:    甘亮 (孝感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联系方式:   13986493772

  参考文献:

  ①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12

  ②鲁红伟,论孔子的政治观,工会论坛,2011.11

  ③肖绍俊,德、仁、礼:孔子政治和谐思想之精髓,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9

  ④斐然,孔子廉政思想初探,文史杂志,1994.5

  ⑤中国反腐倡廉网,孔子的廉政思想,2011.3.30

  ⑥罗勇新,人民日报作品定制网,以孝促廉——廉政文化建设思考与实践,2010.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