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机构编制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新时代机构编制工作的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为推动新时代机构编制工作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机构编制系统干部,在认真学习领悟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实际工作,与大家分享3点体会。
一、在学思践悟中深化政治认识
一是坚决把牢政治方向。做到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指挥棒”指向哪里,建言献策的方向朝向哪里,机关保障服务就延伸到哪里,当好机构编制部门的“大管家”、体制机制改革的“勤务兵”。二是坚决突出政治标准。始终坚持用政治标准去思考、建言机构编制工作,切实把党管机构编制的政治优势、归口管理的体制优势转化为工作优势,时刻与中心工作同频共振,做到分析形势能把握好政治因素、建言工作能落实好政治要求、处理问题能防范好政治风险。三是坚决注重政治效果。凡事想一想是否符合“两个维护”的要求,有利于“两个维护”的事情做好做实,不利于“两个维护”的事情坚决不做,确保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
二、在改革攻坚中淬炼政治能力
一是在城管改革中锻造攻坚本领。为破解市区职责边界不清、城乡结合部环境脏乱差等难题,市区机构编制干部突破思想牢笼,将高频率、易发现、易处置且适宜区级承接的环卫作业、物业管理等共计54项具体事权依法下放,实现审批、监管、执法全链条下沉,有效解决了基层“看得见管不着”的问题。在职责划转、人员转隶工作等工作中,敢于动真碰硬,先后在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城管领域体制改革中划转行政事业编制到曾都区、高新区,显著增强了区级承接事权的编制支撑和人员力量,实现了市级“瘦身”与区级“强体”的双赢。在化解矛盾、排解困难、消解怨气中涵养了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担当精神。
二是在资源配置中厚植为民情怀。自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以来,通过减上补下方式,向全市乡镇(街道)调剂划转行政事业编制,相比之前,事业编制及工作人员倍增,基层工作力量得到充实,服务基层能力明显提升。将年度用编进人计划优先向乡镇(街道)倾斜,进一步降低基层职位空缺率,确保基层事情有人办。取消基层没有实质意义的信息数据报送、创建示范、评比考核等事项67项,从源头上遏制形式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松绑,让基层干部放下包袱、迈开步子,将更多精力放在为民服务工作中,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三是在清单编制中严实工作作风。全市机构编制系统以清单编制工作为“磨刀石”,严实作风,组织市县专班100余人混编联动,分片包联3个县(市、区)46个乡镇(街道),“5+2”“白加黑”,与基层同志一道,全过程参与清单工作。专班业务组成员按照“一句话说通一件事”的标准,将复杂事项进行简化提炼,逐字推敲审核把关,精准规范表述,把细致的工作做到极致,将82780项工作事项凝练为14228项履职事项,确保职责边界清晰、事项表述规范、工作流程顺畅,最终以出色的工作成效赢得中央指导组的高度评价。
三、在监督检查中严守政治纪律
一是落实党管机构编制原则。党管机构编制原则是机构编制工作的根本原则,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要始终把维护党中央对机构编制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摆在首要位置、作为根本任务,通过充分发挥监督检查职能作用,切实推动党管机构编制原则落到机构编制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要通过组织开展《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及配套法规制度专项督查,督促各地各部门党委(党组)全面落实,严格执行编委工作规则、机构编制审批规则,按权限和程序请示报告。
二是严肃党的机构编制纪律。要坚持惩防并举、标本兼治,进一步加大查处力度,将查处和纠正超审批权限设置机构、超标准超规格核定领导职数、机构编制“条条干预”等问题作为重点,严肃追责问责,对典型案件进行通报,加强警示教育,强化纪律的刚性约束,让制度真正“长牙齿”。要继续做好机构编制信访举报受理办理工作,充分运用电话、信访、网络等信访举报平台,对发现的问题盯住不放、一抓到底。
三是完善监督检查工作格局。要继续在增强监督协同性、有效性上下功夫,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协作,健全信息共享、线索移送、整改反馈等长效机制,完善深化问题整改和成果运用协作机制,切实把部门协同配合的体制机制优势转化为工作优势。要加强与巡视监督的协作配合,积极配合做好选人用人专项检查有关工作,督促抓好问题整改落实,进一步规范机构编制管理秩序。(随州市委编办 谢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