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向城市聚集,教师编制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配置不均衡的矛盾日益凸显。荆门市委编办坚持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互补余缺、统筹使用的原则,推进教师编制跨学校、跨区域、跨层级统筹调配,盘活用好教师编制资源,服务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在市级统筹上发力,让沉淀资源“活”起来。科学核定编制。荆门中心城区因人口流入生源持续增长,教师编制日益紧张,县市由于生源逐步萎缩,教师编制相对富余。为解决“有编闲置”和“无编可用”并存的结构性矛盾,市委编办会同市教育局,以各县(市、区)现有学生数为基数,根据国家城乡统一的教师编制标准,测算核定各县(市、区)及学校教师编制需求。建立周转制度。在科学定编基础上,研究出台了《中小学教师编制周转池管理办法(试行)》,将各县(市、区)空余编制数量按一定比例建立全市中小学教师编制周转池,作为全市教师编制调配的“总盘子”,由市委编办根据生源流动、学校学生规模变化等情况进行统筹调配。重点支持教师编制紧缺且区域内无法调剂解决的地区和学校,保障引进教育人才、新建扩建学校、改善教师结构性矛盾等用编需求。编制循环使用。按照“只调使用权、不调所有权”的原则,将周转编制调剂到缺编地区和学校使用。编制使用期限原则上为3年,使用期满后及时收回,循环使用。确因工作需要继续使用的,按程序进行评估并重新报批。目前已先后两批调剂周转编制到掇刀区和漳河新区,有效缓解了中心城区教师编制短缺问题。
在县域挖潜上发力,让城乡教师“动”起来。深化“县管校聘”。在老城区东宝区率先推进“县管校聘”改革,在新城区掇刀区开展城乡教联体等试点,变“学校人”为“系统人”,根据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城乡生源变化等情况,动态调整编制配置,让“教师跟着学生走”,推动人员编制在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学段之间动态调整、合理流动。加强教师双向交流。先后选派200余名农村教师到主城区挂职研修,既提高农村教师教学教研能力,又缓解城区学校教师紧缺问题;每年组织城区学校教师到乡村、薄弱学校支教,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鼓励教师跨学校、跨学段兼课,解决专任教师结构性缺员问题。构建灵活用人机制。对安保、保洁等后勤服务事项,通过市场化购买服务方式解决,逐步压缩使用编制的非教学人员比例,腾出有限的编制资源用于补充专任教师。推动学优化校布局。结合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均等化,调整优化小规模学校布局结构,近年来撤并“小微”学校、教学点50多个,促进教育资源集约高效利用。
在专编专用上发力,让制度机制“管”起来。实施单列管理。强化基础教育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作用,将中小学教师编制从全市事业编制总量中单列出来,实行单列管理、专编专用,严禁以任何形式挤占、挪用和截留,确保教师编制存量只增不减。提前预测研判。建立适度超前的编制供给机制,综合考虑人口出生率、城镇化建设、人口流动、新扩建学校等因素,对未来三至五年学生结构规模和教师编制进行预测。开展专项督查。每年由机构编制、教育、人社、财政等部门至少开展1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与使用专项督查,对超编进人、混编混岗占用教职工编制、“吃空饷”、超规定配备教辅人员的实行严肃追责。(荆门市委编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