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钟祥市委编办按照省委编办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安排部署,深入研究,精心谋划,积极探索事业单位改革新路径,按照“整体规划、系统推进、积极稳妥、分步实施”的原则,实施机构重组、职能重塑、编制重配,着力破除长期制约事业单位发展的顽瘴痼疾,有力提升了事业单位公益服务质效,为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发展先行区、冲刺全国百强县市提档加速、赋能助力。
一、针对“三个问题”,推进机构重组,调整优化事业单位布局
钟祥市委编办通过系统摸底、深入调研,坚持问题导向,对事业单位数量较多、设置分散、职责交叉、规模过小的住建、水利、人社、农业及其他部门所属的152家事业单位先改先试,实行撤并整合、统筹规划、优化布局。共减少事业单位89家,精简率达58.6%,清理长期空壳运行的事业机构26家,收回事业单位冗余编制331名,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服务效率。
一是针对规模小的问题,当撤则撤,精简一批化存量。明确不再保留和新设编制在3名及以下的事业单位,职能相适划转,人员对等分流,空编收回备用。将人社、农业、水利、住建等部门延伸派驻乡镇的编制规模3名及以下,工作任务严重不足的51家中心(站、局)予以撤销,人员编制下放到乡镇管理使用,工作任务保持不变,清理了一批长期空壳运行的事业单位。
二是针对设置散的问题,当并则并,整合一批添活力。按照“一类事项原则上由一个单位统筹”的原则,对一个系统内职责相近、公益服务事项关联紧密、设置过于分散的事业单位进行整合,以业务整合、人员聚合提升公益服务质效。针对人社部门社会保险业务经办机构设置分散,群众办理业务多头跑路、反映强烈的问题,将其所属机关事业单位社保中心、社会劳动保险中心、社会保险基金结算中心和信息中心等4家机构整合为社会保险中心,实现业务合办、一窗通办。将住建部门涉及建筑工程类4家服务机构整合为建筑事业发展中心,实现了专业人才打通使用、高效服务。
三是针对服务弱的问题,当设则设,优化一批强发展。对标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突出地方特色,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科学增设事业机构,积极服务汉江流域综合治理、长寿产业发展和花卉之城建设等重大战略实施。围绕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发展先行区目标,在市堤防段挂牌设立市河道治砂站,在市水利服务中心挂牌设立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中心,赋予其汉江流域综合治理的职责。围绕建设农业强市,服务乡村产业振兴,新设长寿产业发展中心、花卉产业发展中心等特色产业发展服务机构,擦亮“世界长寿之乡”“中国花城”产业名片。
二、围绕“三个需求”,推动职能重塑,明晰规范事业单位职能体系
对标新时期公益事业发展方向,以公益性为基本要求,对事业单位明确功能定位,重新确定“三定”规定,让职责更清晰、服务更精准、业务更规范,建立定位清晰、分类科学、功能明确的事业单位职能体系。
一是围绕部门运转所需,明晰支持保障职能职责。按照“程序简便、办事快捷、监管有力”原则,对各部门支持保障类事业机构职能按职责事项进行整合。整合市“四大家”后勤服务机构职能,组建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重塑机关事业保障体系,统筹推动公务用车、物业服务、门面租赁、食堂管理等机关事务集中统一管理。围绕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以市大数据中心为基础,整合各部门数字化信息职能和相关数字城管平台,组建钟祥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实现城市治理“一网统管”。将分散在环保、住建、交通等部门涉及城市管理范畴的执法事项,进行全面梳理,赋予城管综合执法大队相对集中执法权。
二是围绕社会大众所需,明晰公益服务职能职责。以社会功能为依据,重塑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职责职能,促进事业机构聚焦公益服务主责主业,转变服务理念,优化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质效。将种子管理局变更为种业发展中心,突出种子试种、品种推广等职能,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将原新闻中心职能划转到融媒体中心,机构更名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重新赋予文明创建推动基层治理服务职责,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突出就业服务、创业指导和技能培训等职责,重塑人社部门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职能,服务人才强市战略实施。
三是围绕行业发展所需,明晰市场服务职能职责。充分发挥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公共基础设施资源效能,面向社会提供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公益服务,推动有关行业(产业)健康发展。将分散设置在教育部门的职业高中和人社部门的技工学校整合设置为职业教育中心,鼓励其围绕本地主导产业发展需要,面向市场主体开展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定向培训服务。赋予市公共检验检测机构面向社会提供检验检测服务职能,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优质便捷服务,打造优质营商环境。赋予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两大公立医院打造县域紧密性医共体建设职责,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共享,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三、聚焦“三个服务”,推行编制重配,实现编制资源集约利用
统筹盘活沉淀和低效配置的资源,聚焦经济、民生和基层治理等需求,推动机构编制资源向重点领域、基层一线合理流动,切实把腾出的机构编制资源用在刀刃上,配到关键处,解决供需矛盾,扩大有效供给。
一是聚焦发展服务,合理“调”编。打破编制使用壁垒,跨部门统筹调配,调剂事业编制用于补充经济开发区工作力量,全力保障国家经济开发区创建工作。为市优化营商环境建设服务中心、项目服务中心、招商服务中心、投融资服务中心、企业服务中心等项目服务机构增核全额事业编制28名,助力打造“莫愁+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县市”品牌。拿出一定量的编制建立市级投资平台事业编制周转池,用于引进经济金融领域专业技术和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统筹调剂事业编制补充应急综合执法大队队伍建设,服务企业安全生产、应急保障,拧紧安全生产责任链条。
二是聚焦民生服务,灵活“管”编。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民生领域编制管理方式,破解编制资源紧缺难题。在教育领域实行“总量控制+动态平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流动趋势,核定教育系统编制,增核机动编制,实行教师编制统筹使用,定期轮岗交流,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在医疗领域探索“总量控制+备案管理”。增核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等三家公立医院事业编制,探索试行编制备案制管理,稳定了公立医院专业人才队伍,助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聚焦基层服务,高效“用”编。针对镇街编制分配不够合理、人力资源不够充足,深化“减县补乡”工作,根据镇街人口、面积、经济总量、工作开展情况,将编制资源向基层一线合理流动,每年拿出专项编制用于基层事业单位招引专业人才。对职能部门延伸派出到乡镇(街道)的机构,强化“县管乡用”,人员编制锁定,减少逆向交流。用好政策性安置人员编制,对退役军人、大学生村官等群体,结合人员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等特点,将人员安置补充到基层一线,稳定基层工作队伍,充分发挥编制资源在基层治理体系中的激励保障作用。
通过改革,全市事业单位机构编制进一步压缩精简,公益职能定位进一步清晰规范,编制配置进一步科学精准,公共服务进一步优质高效,破除了“一建一核定终身”的固有模式,促进了“岗、责、编”有机统一,推动机构编制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契合,为钟祥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撑。(钟祥市委编办周腾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