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市县动态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市县动态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应城市委编办以“问”为靶抓实调查研究

2023-08-04 来源:阅读: 字体:默认超大

今年以来,应城市委编办把调查研究作为提高干部作风能力、推动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围绕机构运行情况、新一轮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法人电子证书应用省级试点、深化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等工作,以“问”为靶,答好“三道题”,凝聚形成调研工作合力,以调研促提升,推动机构编制工作高质量发展。

提前“设问”,备足功课“摸边触底”,答好“察实情”综合题。一是以学促研,凝聚共识。坚持“思想引领,学习在先”机制,围绕党的创新理论,引导全体干部学政策、精业务、促能力,组织开展2023年度业务能力提升“大讨论”活动,上好因需施训“提升课”,凝聚“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科学合理有效决策的有力支撑”的共识,做足调研前功课。二是思则有备,预先考量。对标中央、省市决策部署,聚焦教育卫生、基层执法、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的难点堵点问题、基层关切的热点痛点问题,有的放矢选准调研切口,提前设问、预先考量,摸清历史沿革和运行概况,确保调研主题与中央精神同向、与发展大局同频、与干部关切同步、与基层群众同心,做细调研前功课。三是明确措施,细化责任。制定调研方案,明确责任人及完成时限,每名干部均有调研联系点及事项,设立党员调研队,唱响“红旗党支部”品牌,确保调研活动走深走实不放空,营造调研浓厚氛围。

连环“追问”,直击要害“刨根问底”,答好“出实招”实践题。一是摸清矛盾堵点。结合当前机构编制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各部门职责任务落实、工作运行和机构编制管理情况等方面制定调研提纲,同时,结合深化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深入部门乡镇与干部群众促膝围坐,面对面聆听“没有准备”的汇报和“七言八语”的讨论,畅通机构编制联系渠道,在共鸣、共识、共情中收集干部群众的真实感受与建议,摸清机构编制运行中存在的“梗阻塞”,为体制机制优化提供方案。二是坚持与时俱进。调研组用“横看成峰”的眼力看待改革中所遇的问题,让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始终保持进行时。结合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工作推进中存在职能不清、履职不到位等问题,调研组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了解前因后果,与时俱进深挖问题的根源症结。针对街道管理体制改革运行调研反映的问题,进一步理顺了街道所属事业单位运行机制,优化了街道事业单位编制资源配备,多途径配齐配强了街道机关事业单位干部队伍。三是注重跟踪问效。注重以系统思维梳理各项改革后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显性问题和隐性问题,注重对实地调研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全面梳理,不断巩固提升改革成效针对调研基层执法普遍反映的问题,协调市司法局和各放权赋权部门,对乡镇和街道采取集中培训、现场帮扶、跟班学习、跟踪督导等多种方式,加强业务指导和执法监督,推动基层综合执法提质增效。开展市营商环境促进中心等新设立机构和各类功能区运行情况专项调研并形成报告,注重“以研资政”,为市委市委编委科学决策提供详实参考。

深度“解问”,成果转换“一抓到底”,答好“求实效”必答题。一是探索试点工作应城路径。作为全省唯一的事业单位法人电子证书应用工作县级试点,应城市委编办组织调研专班深入事业单位调查研究,把“问题清单”变为“效果清单”,进一步征集事项应用需求,丰富应用场景,持续推进登记服务提档升级,事业单位法人电子证书领证实现全覆盖,完成率100%,电子证书应用事项实现清单化,首批电子证书场景应用单位实现免证办,试点工作成效初显,在应城市“高效办成一件事”考核中排名第一。二是找准坐标定位服务大局。调研组从分析原因的“认识论”向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转变,立足应城市冲刺县域经济“全国百强”目标定位,主动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编织”好服务保障,利用调研找准机构编制工作的着力点,加强对重点领域、民生领域、基层一线机构编制的调研成果转换。先后设立招商服务中心、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更趋完善。三是助力发展贡献编办力量。注重“调”出成果,“研”出实绩,温暖民心把“谋当下”和“利长远”贯通起来,开展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和乡镇综合执法改革“回头看”,推进执法权力下放和执法力量下沉,持续推动各项改革走深走实。聚焦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增设城区公办小学,在每个乡镇设立公办幼儿园,动态调整城乡学校教职工编制,多渠道充实教师队伍,实现了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在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及时调整、合理配置。坚持一线调研“在路上”,持续为驻点企业及下沉社区纾困解忧,真心真情帮扶,真正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发展所需的有效举措,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际成效。(应城市委编办钟婷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