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十堰市委编办积极发挥职能作用,着力优化营商环境体制机制,加强机构编制资源统筹,强化重点领域编制保障,提升服务质效,为十堰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提供机构编制保障。
强化体制机制保障,提升服务能力。一是研究制定机构编制部门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的措施,统筹发改、市场监管、行政审批等部门优化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方面职能,修订完善职责边界清单。二是加强优化营商环境体系建设,配齐配强工作力量。设立市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市武当文化研究交流中心、郧西县生态文旅发展中心,为新能源汽车、新型电池、文旅康养等产业发展提供研究平台和人才技术支撑;为加强与北京、天津经贸联系,批复设立市京(津)堰对口协作中心;调整市企业上市指导中心隶属关系,强化部门对企业上市的规范指导。三是持续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整合优化市住建局、市房地产服务中心等部门所属事业单位,提升事业单位服务能力和水平。
创新编制资源管理,提升使用效益。一是优化编制资源配置,用好编制周转调剂使用制度,向营商环境建设重点部门适当倾斜周转编制资源。二是探索跨县域调剂编制方法,从县市区跨区域调剂事业编制至市级中小学教师编制“周转池”。坚持“减上补下”,从市直事业编制总量内周转编制至茅箭区,市级中小学教师编制“周转池”中周转编制至张湾区,专项用于教职工编制保障。三是研究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事业编制管理办法,建立十堰市机构编制工作“人才库”,为营商环境建设提供可持续的人才编制保障。
激活发展内生动力,提升政府质效。一是聚焦经济技术开发区功能定位,规范开发区事业单位设置,研究制定经开区“三定”规定和事业单位调整规范实施方案。通过组建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务和营商环境服务中心、经济运行调度和统计信息中心,不断强化经济管理和投资服务等职能,着力推动经开区打造优化营商环境样板。二是调整县域经济工作职能,在市发改委设立县域经济科,强化县域经济发展的宏观政策制定、组织协调、考核督办,促进县域经济突破性发展。三是开展市直单位人员“混编混岗”清理,在摸清编外人员底数的基础上,制定机关事业单位编外聘用人员管理办法,形成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提升政府质效,优化营商环境。
全面深化体制改革,提升治理效能。一是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探索构建综合行政执法新格局,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推动应急管理综合执法改革,组建市应急管理综合执法支队,逐步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积极探索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统一街道综合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二是科学规范乡镇(街道)属地管理事项,率先在丹江口市、郧西县、茅箭区开展试点工作,梳理乡镇(街道)属地管理事项,建立责任清单,不断健全县乡协同运行机制和清单动态管理机制。三是完成行政复议体制改革相关工作,在市司法局设行政应诉科、市行政复议接待中心,助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关口前移主动服务,提升保障力度。一是加快推进机构编制管理大数据平台建设,积极开展机构编制业务“网上办”。组织业务骨干赴襄阳等地参加业务培训,办理各类业务15万余件,真正让“数据多跑路,部门少跑腿”。2022年全省机构编制业务“网上办”现场会在十堰召开,经验做法在全省得到推广。二是加强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赋码工作,严格规范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实行事业单位年度报告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共建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三是深入开展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将服务关口前移,为乡村振兴联系村解决路、水、桥、电等民生实事28件,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和特色文化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十堰市委编办何亚丽 胡玲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