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鱼县地处长江中游南岸、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境内大部区域为长江冲击平原,地形狭长;全县有长江公堤、民堤和内湖围堤愈190km,有大小湖泊15个,主要水系16条,大中小型各类水库16座。每年汛期(5~9月)大范围强降水和局地突发性强降水时有发生,特别是主汛期异常降水成为嘉鱼县汛期内涝外洪的主要因素,以致造成严重洪涝灾害。然而,有些年份该县整个汛期并无大的降水,甚至出现梅雨季节“没雨”而引起大面积干旱,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威胁。这决定了该县防汛抗旱和水利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一、嘉鱼县乡镇水利管理站改革的背景
2004年,在全省全面实施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期间,该县将乡镇水利站作为“七站八所”,纳入撤、并、转的范围,撤销了各镇水利站,将原乡镇水利站108名工作人员退出了编制管理。
2006年,根据省编办、省水利厅联合下发的《关于乡镇水利管理站改革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鄂编办发[2005]43 号)文件精神,该县在实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时,对全县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设置和人员编制重新进行了核定,并按流域(水系)设置了8个乡镇水利管理站,属县水利局的派出机构,分别挂靠在各镇的堤防管理段或者水库管理处,每个站定编3人,人员由相关水管单位自行调剂;在嘉机编[2006]9号文件中,明确了乡镇水利管理站人员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2012年,为了进一步建立健全基层水利管理服务体系,提升基层水利机构服务能力,根据省编办、省水利厅《关于健全和完善基层水利管理服务体系的意见》(鄂编办文[2011]132号)文件精神,该县下发了《关于嘉鱼县乡镇水利管理站分设的通知》(嘉机编[2012]07号),对8个乡镇水利管理站进行了分设:潘家湾镇水利管理站、新街镇水利管理站、鱼岳镇水利管理站、官桥镇水利管理站、高铁镇水利管理站分设并各增加2个全额事业编制,各核定全额事业编制5名;牌洲湾镇水利管理站、渡普镇水利管理站、陆溪镇水利管理站保持现有模式不变,各核定全额事业编制3名;全县8个乡镇水利管理站新增全额事业编制10名,共核定全额事业编制34名。同时,在各镇经济发展办公室加挂“××镇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简称镇防办)牌子,承担各镇组织、协调、指导、监督防汛抗旱工作,起到了整合力量、统一管理的作用。
二、嘉鱼县乡镇水利管理站改革值得肯定之处
从嘉鱼县三次乡镇水利管理站改革的历程来看,三次改革,从三种不同的角度加强了乡镇水利管理站的建设和管理,提高了基层水利事业单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2004年改革精简了乡镇水利管理站和人员,2006年改革重新核定了乡镇水利管理站的事业编制,明确了经费来源,2012年改革则是提升了乡镇水利管理站的服务能力。
一是因地制宜的设置乡镇水利管理站。嘉鱼县作为水利大县,辖区范围内不光有长江公堤,还有民垸。在设置乡镇水利管理站时,嘉鱼县根据自身实际,区别对待:辖区内有长江公堤的乡镇,水利管理站与堤防管理段分离,同时增加编制和人员,以强化水利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辖区内有民垸的乡镇,水利站仍然保持原有模式不变,在民垸管理段挂牌设置,以防汛抗旱作为工作的重点。
二是保障了乡镇水利管理站的经费来源。在2006年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时,明确乡镇水利管理站属纯公益性水管事业单位,经费纳入财政预算;2012年,8个乡镇水利管理站分设时,共核定全额事业编制34名,明确了其人员经费由财政全额预算。
三是强化了乡镇水利管理站在防汛抗旱中的作用。为了加强各镇的防汛抗旱工作,嘉鱼县在各镇经济发展办公室以挂牌的方式设置了“××镇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简称镇防办),由分管副镇长担任主任,水利管理站站长担任副主任,有利于集中力量,充分发挥乡镇水利管理站在乡镇政府组织防汛抗旱参谋和助手作用。
三、嘉鱼县乡镇水利管理站改革后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乡镇水利管理站改革后尽管显示了一些积极因素,但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是人手不足。水利管理站按照流域(水系)进行整合精简后,人员减少,工作任务增加,水利设施管理的工作量大,在汛期繁忙时候,人手严重不足,满足不了防汛抗旱的需要。
二是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嘉鱼县8个乡镇水利站共有24名工作人员,其中:初高中及中专学历的有20人,仅有4人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只占总人数的12.5%;具备工程师职称的也只有4人,专业技术人员远远不能满足乡镇水利事业的需要。
三是人员待遇相对较差。嘉鱼县虽然将乡镇水利管理站纳入了财政全额预算,但与乡镇农技中心、计生服务站、文化站等“以钱养事”机构相比,水利管理站作为纯公益性的事业单位,没有经营职能,只能依靠财政经费发放工资及补贴,在“以钱养事”经费连年增长的情况下,水利管理站待遇明显偏低。
嘉鱼作为一个水利大县,乡镇水利管理站在防汛抗旱和水利建设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三次改革也为乡镇水利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对于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机构编制部门和水利部门要相互协调、相互支持,从加强业务指导和内部管理,形成水利员培训和竞争机制,提高人员业务素质,提升服务质量,提高自身造血能力等方面出发,适应现代水利建设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