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县事业编制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通城县在县本级挖潜调剂205名事业编制,向省市申请312名周转事业编制,通过“上下统筹”517名编制,建立事业编制“周转池”,确保全县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全面达到国家基本标准。
一是摸清中小学校师生底数。为摸清教育底数,确保全县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达国标,4月上旬县委编办会同教育、财政、人社部门,成立2个核查小组,对全县86所公立中小学校(幼儿园)进行实地核查,摸清各学校在职在编教职工、临聘教职工、班级和实有在校学生等情况。通过摸底测算,发现全县中小学教职工达国标还缺编517名。
二是建立事业编制“周转池”。根据教职工编制达国标差距,通城县全面统筹调剂编制资源,按照“总量控制、动态调整、有放有收、周转使用”的原则,从长期有大量空余沉淀编制、职能弱化的单位(参公及事业执法类单位除外)冻结调剂。按照50%沉淀编制纳入本级编制周转池的原则,统筹205名事业编制,另向上级编制部门申请周转312名事业编制,建立事业编制“周转池”,作为中小学教职工达标专项编制。
三是规范周转事业编制管理。按照“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原则,周转编制实行单列管理、专编专用、动态调整,由县委编办统一掌握,不计入用编单位编制总数,使用“周转池”编制的人员纳入用编单位在编人员统计。周转编制坚持用编前置审批原则,按程序申请使用。建立周转事业编制管理联动机制,加强机构编制与人事管理、社会保障、财政保障等相关政策衔接。周转事业编制纳入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基数,作为确定岗位总量和特设岗位、核定参加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和事业单位经费的依据。“周转池”编制规模按在校学生数实行每3年动态调整一次。(通城县委编办 黄旺平、徐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