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勤春来早,奋蹄赶秋实。想写出一篇好的稿件并不容易,如果做到勤动手、多练笔,和“勤”结缘,相信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勤攒“下锅米”
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因此,素材的积累是很有必要的。首先,要紧扣时代脉搏。凡是各级党委、政府下发的重要文件、出台的最新政策、主要领导的重要讲话以及重要会议精神,我都会认真进行学习研读,对市、县政府门户网站相关政务动态,我也会及时关注,通过归纳整理,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吸收有用信息,为写出具有一定深度的稿件奠定基础。其次,要关注行业亮点。新形势下的机构编制工作被赋予了很多新内容、新任务,每一个阶段,机构编制部门总会有一些吸引眼球的大动作,网上名称管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信用体系建设等工作一旦告一段落,我都会以工作手记的形式留下“历史印记”,确保今后写作有据可依。另外,还要勤写读书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对《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机构编制工作用语释义》《机构编制部门电子政务建设概论》等专业书籍的学习过程中,不妨把需要的知识点进行摘录、汇编,久而久之,储备的多了,用起来更得心应手。同时,要经常拜读各类文化书籍或优秀通讯报道、新闻稿件,将文笔酣畅、言简意赅的美段佳句精心摘记,努力实现“厚积而薄发”。
勤动“手中笔”
事实证明,勤动笔,多实践,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笔耕不辍”,不是盲目乱写,而是要有感而发。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有意识的观察,还是偶然的发现,无论是大事,还是小情,都可以不失时机地把所见所闻所想写下来,充分培养“有了灵感随时写”的良好习惯。一本好书、一篇佳作、一件有意义的事、一个特殊的社会现象、一句有见解的话,只要能引起我的内心波澜,往往都会通过深入思考,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倾注笔端,努力在审美鉴赏、文法修辞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
“笔耕不辍”,更要顺势而为。工作中,遇到新近发生的事,如召开一次会议,举行一个活动,完成一项任务,只要我认为所捕捉到这条时效性新闻有价值、有意义,一般都会趁热打铁、立马动笔,努力在“螺壳里作道场”,在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明确好事件本身的意义、目的、效果的基础上,提炼主题、剪裁取舍、谋篇布局,打造精品小新闻。《公安县编办突出“四抓”,促进中文域名管理再上新台阶》《较真过硬 实查真处——公安县编办排兵布阵开展“吃空饷”专项整治工作》《公安县公共检验检测中心正式成立》等信息稿件便是在及时捕捉信息的前提下应运而生的。有时,也要善于将小新闻打造成大通讯。在参加一次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的活动中,我通过完善新闻背景、情节、对话及现场描述,力求让材料变得形象、具体,最终完成了《开展“三进”活动,架起连心之桥》这篇稿件。我们更要勤于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从现实中提炼出有参考价值、有普遍推广意义的经验做法,尝试多写一些有借鉴参考价值的调研文章,这也是我今后需要努力突破的一个方向。
我想,稿件写得多了、练得多了,自然就能做到驾轻就熟、游刃有余,自然就能以“量”来促进“质”的飞跃。
勤挑“骨中刺”
很多时候,我们为了应付任务,“一挥而就、仓促成文”,写完后不看、不改,交差了事。反观古人,“吟安一字句,捻断数根须”这种严谨的写作态度确实值得学习。故一般初稿写成,我都尽量反复阅读,看看语言是否蹩脚、内容是否合理。只要有时间,就要看上两眼,在工作之余边思考边推敲,重新遣词造句加以修饰润色。除了对语言进行打磨以外,我会更在乎内容的准确度。例如,对有疑问的一些文件名称,我会拿着归档文件目录认真检索,直到找到文件原件,对拿不准的各类数据,我甚至对留存的信息进行重新统计。不断修改,是为了减少文章中的毛病,这样才能先过自己这一关。
过了自己这一关,还应该请别人看看。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些重要材料,交给主要领导审阅之前,我都会拿给经验丰富的同事帮忙修改,因为不同的阅历和知识积累,在看问题的时候,评判角度和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自然就有新的发现。别人将“刺”挑出来了,文章才会更完美。正所谓:好文章只有不断地“加钢淬火”,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总之,在这个忙碌而浮躁的现代社会,静心写作的确难能可贵。但只要耐得住寂寞、专注本职、勤于动笔、初心不改,写出的文章就有可能根深叶茂开奇葩!(公安县委编办 毛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