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2003年参加工作以来,就与写作结下不解之缘。在这13年里,我经历过彷徨,品尝过苦涩,体味过挫折,可以说是酸甜苦辣,五味杂陈。一路风景看过来,现在我总算有了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感觉。这倒不是说我取得了多么大的成绩。主要是经过这13年的历练,我已逐步成长了起来。现在的我,再不会为写一篇信息宣传稿而殚精竭虑、挑灯夜战了,再不用为一个汇报材料而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了,也再不会为一次领导讲话而绞尽脑汁、无计可施了。回望来时路,我深深感到,这是一条探索的路,是一条艰辛的路,是一条成长的路,也是一条收获的路。不过,我还是非常享受在这条路上向前行走的感觉。
从写作中入门
大学一毕业,我就从“学校门”走进“机关门”——松滋市老城镇政府。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啥都不懂,写作是一窍不通,老书记见我说:“年轻人还是要从学写作起步吧。”于是我被安排在党政办公室工作,这一干就是一年半。在党政办我有幸遇到了我的良师益友——张金平同志,他比我大3岁,已担任乡镇党政办主任2年多,在公文写作上经常指点我,还推荐我学习了不少经典文章。
我如饥似渴地学习各方面知识,在收文、发文中掌握公文写作套路,在干部大会上体会讲话技巧,在档案管理中熟悉文件整理。我经常会看到一些好的文章,如果是报纸,就剪下来整理好;如果是上网,就直接复制下来备用。
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后,领导终于安排任务,让我写一篇关于老城镇幼儿园公开拍卖的信息宣传稿。接到任务后,我反复学习新闻稿的写作方法,终于捣鼓出一篇新闻稿子,居然还上了《荆州日报》,第一次登报的喜悦至今难忘。接下来,我的写作热情高涨。慢慢的,“小豆腐块”文章越来越多。我索性把他们都装订起来,时不时的翻看。现在想想,还蛮有意思的,原来我的写作是从基层的一个个“小豆腐块”起步的。
在写作中磨练
2005年我到市委组织部办公室挂职,从事组工信息编辑工作。虽然只工作了3个月,但让我对信息宣传,特别是对组织工作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信息宣传不仅仅是宣传好的经验成果,有时候向上反映一些基层的声音和困惑,更能引起上级领导的关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之后,我调到市委编办,主要从事机构编制业务工作,虽离写作较远,但也笔耕不辍,经常有文章见诸报端。
2014年是我记忆深刻的一年,也是痛苦并快乐的一年,这一年组织安排我到市委编办综合科工作。其间的经历,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写作是痛苦的、是乏味的,但也是最快乐的。只有勤学多思,甘愿吃苦,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深,才能跟上组织的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
从一定意义上讲,我的写作水平也是逼出来的、压出来的、磨出来的。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锻炼人。在综合科的一年多时间里,我比谁都到得早,比谁都走得晚。拟定通知、起草讲话、印发文件、宣传经验,基本上天天与材料打交道,一天至少要出1篇稿子。这种高强度的训练,让我的写作水平迅速提高。同时,各业务科室起草的每一个文件我都要审核把关,统一格式和标准。综合科特有的统筹协调职能,让我对机构编制业务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写作的视野也更加开阔了。当年,我在《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中国机构编制网、《湖北日报》等媒体上发表各类文章35篇,积301分排名全省第二,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机构编制系统信息宣传先进个人。
于写作中提升
写作不仅仅是个人价值的体现,更能反映一个单位的精神面貌、工作状态。2014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期间,一些单位认为清理规范就是要削职能、精机构、减人员,有抵触情绪。对此,我将改革的目的、政策,特别是主要领导的批示等编成信息及时发布,较好地引导了社会舆论,化解了相关单位的疑虑。在这方面,信息与会议、上门宣传相比,与单纯的文件相比,少了说教、多了说理,少了隔阂、多了交流,少了冷漠、多了温情,工作对象看得进去、想得明白。信息的有效传递,让疑惑转化为共识、压力转化为动力、担心转化为担当,有效保证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顺利有力推进。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好的题材,难有好的信息。特别是2015年以来中央编办对网上投稿审核越来越严,大家都明显感觉到投的稿子经常是石沉大海,含金量不高的材料很难被采用。对此,工作中我十分注重捕捉、整理素材,时刻留意领导关注的话题。今年,我市顺利推进中心城区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市直13所义务教育学校全部下放荆州区、沙市区政府管理。对此,我认定这是一个绝好的题材,经过深入挖掘,将此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进行宣传报道,很快就被中国机构编制网、《湖北日报》以及荆州信息等采用。
成长是一个漫长而需要探索的过程,而写作无疑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我的各方面能力也因为写作而得到全面提升。写作带给我快乐,给予我自信。路漫漫其修远兮,写作将继续成为我工作生活的一部分,伴随我成长!我将不懈努力,与写作共同提高、共同进步。(荆州市委编办 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