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行政体制改革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行政体制改革

湖北荆州大部制改革全面启动

2013-07-18 来源:阅读: 字体:默认超大

  今年正月初七的湖北荆州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会议上,市委书记李新华指出:要高度重视行政体制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向改革要红利,向改革要环境。要保证壮腰工程“三年打基础、五年大变化、十年大振兴”这个规划的实现,不在体制机制改革上有所突破,荆州发展随时有可能出现波折。在这个问题上,荆州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

  为给壮腰工程再增内力,从今年年初开始,荆州市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大文化、大文物旅游、大交通运输、大城市管理、大审批服务和开发区体制改革全面启航。

  一、组建广电文化局,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

  为了建立健全与“文化壮腰”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相关文件精神,整合市文化局(挂市新闻出版局、市版权局牌子)、市广播电影电视局,设置市文化广电局,挂市新闻出版局、市版权局牌子,为市政府工作部门。

  新组建的市文化广电局统一行使原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版权)等行政管理职能,将精力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从系统管理为主调整为以社会管理为主。

  支持文化事业、产业做大做强。全面推进文化单位政事分开、政企分开、事企分开,实行管办分离、局台分设,积极推进荆州日报社、荆州电视台、荆州人民广播电台强化内部管理、盘活人力资源。通过改革,增强文化市场主体的自我发展、自我创新能力,推进现有文化事业、企业转型升级。

  二、组建文物旅游局,打好文物牌,形成组合拳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文物工作“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有效管理”的工作方针,加强文物保护,彰显文物特色,提升旅游质量,实现文物保护与利用、旅游管理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提质,整合市文物局、市旅游局,设置市文物旅游局,为市政府工作部门。

  荆州厚重的三国文化、震撼的楚文化是全国地级市中少有的。荆州旅游,离不开文物,要突出利用文物资源,整合相关机构,打好文物牌,形成组合拳,以文物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带动旅游产业发展,已在荆州各界形成共识。

  三、调整设置城市管理局,集中审批权、下放执法权

  城市管理是一项惠民、利民、便民,提高居民幸福指数的民生工程,为了构建与荆州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将市城市管理局由市住建委管理调整为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

  一是整合城市执法权、减少扰民。按照“整合资源、利于管理”的原则,科学界定城市管理部门的职责,将城市管理综合协调、考核评比,市城乡规划、工商、文化、人社、水利、河道等部门行使的城市公共区域的执法和管理交由城市管理部门承担。涉及城市公共区域的多头执法、监管不到位,变成了一个部门执法。

  二是放权服务市民、利民惠民。按照“能放则放、以区为主”的原则,将城管执法(市级保留重大案件执法权和规划管理方面对违证建设行为处罚种类的决定权、对无证建设的建筑物不予拆除的决定权)、环卫作业、垃圾容器和收集车辆配置、垃圾清运、垃圾中转站和公厕管理养护、单位门店垃圾处置费征收、“门前三包”、牛皮癣治理等事权下放到区。让最接近市民的区级城管处理相关事务,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居民所思、所忧,及时改进服务,提升城市形象。

  三是集中审批事项、服务便民。按照“集中审批、以市为主”的原则,城市管理行政审批事项集中到市,进入政务服务中心办理。审批一个尺度、网上办理。加强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城市管理与社会管理创新网络整合使用,实行资源共享、节约行政成本。

  四、组建道路运输管理局:统一执法,事企分开

  荆州中心城区承担道路运输管理的机构有市道路运输管理处、市客运出租车管理处、市物流发展局、荆州区道路运输管理所、沙市区道路运输管理所等5家,道路运输管理存在“多头审批、重复执法、政企不分”等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些矛盾,荆州在全省率先开展改革试点,整合市道路运输管理处、市客运出租汽车管理处、市物流发展局,上收荆州区道路运输管理所、沙市区道路运输管理所,设置市道路运输管理局。

  一是集中审批优化环境。5个机构整合为1个后,在新成立的道路运输管理局设立内设机构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有效解决了过去“人事上块块管理、业务上条条指导、审批上有利就图、责任上推诿扯皮”问题。

  二是统一执法更加规范。中心城区存在多家道路运输管理执法机构,执法尺度不一,处罚结果互不认可,多头执法、交叉执法等问题突出。改革后,一支队伍执法,执法尺度统一,推诿扯皮、重复执法问题有效解决。

  三是事企分开激活市场。改革前,有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办有运输企业,且监管人员与企业人员交叉,运管机构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这种权力与利益挂钩的行为,从根子上削弱了对道路运输市场的监管,影响着交通运输业市场公平竞争。改革后,道路运输监管机构与企业彻底脱离,道路运输市场监管更为规范,道路运输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明显提升。

  五、激活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气场

  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荆州工业壮腰的主战场。激活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体制机制,是实现荆州工业跨越发展的根本所在。

  一是减负松绑。改革前,市直部门在开发区采取挂牌等方式设置各类机构,大量的社会事务交由开发区承担,开发区成了一个小而全的小政府,开发区干部的大部分精力在处理社会事务。改革后,我们严格控制市直部门在开发区增设内设机构,市直部门在开发区挂牌的机构一律撤销。对开发区的社会事务,能由市直部门完成的,全部由市直部门完成;对因职责需要确需在开发区完成的社会管理事务,由市直部门的内设机构直接到开发区服务,腾出开发区干部的精力抓招商、抓发展。

  二是人尽其才。开发区发展的关键动力在干部。改革前,开发区设有各类直管事业单位19个,每个单位2—3人,仅从事财政这块工作的单位就有6个,人员分散、效率不高。为了把每名干部的积极性都充分发挥出来,我们将开发区原有的19家直属事业单位整合设置为9家,实现了一件事由一个单位承担,减少了人力资源的重复消耗;在全省率先开展取消开发区事业单位行政级别、实行人员聘用制、干部聘任制改革,让每一名职工有效发挥自己的才能,让干部能上能下、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发展。

  三是扩权强区。全面加强开发区统筹协调的能力,对市直延伸到开发区机构的干部任免,需书面征求开发区党工委的意见,全面提升开发区服务发展的能力。

  据悉,此轮改革涉及机关事业单位72家、在编人员2489人。改革共减少正县级领导职数2名、副县级领导职数8名、正科级领导职数53名、副科级领导职数24名。

  预计整个改革工作将在7月中旬全面实施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