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最新动态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重要精神> 最新动态

优化队伍结构 促进师资均衡 大冶试行教师无校籍管理

2015-11-03 来源:阅读: 字体:默认超大

  “在全镇范围内实行岗位聘任制,做到因岗定编,因岗聘人,教师不再属于哪个学校。”记者近日从大冶市教育局获悉,还地桥镇试行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后,让名师真正“动”了起来,让教师从富余学校向缺编学校有序流动,有效促进了镇域内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

  一直以来,大冶市农村学校特别是边远学校及教学点,师资力量十分薄弱。为推进区域内教师均衡配置,该市根据当前教师管理现状,在部分乡镇试行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实行教师“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动态管理机制。

  还地桥镇是大冶试行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单位之一。曙光学校原是还地桥有名的教学管理薄弱学校,教学质量在全镇6所同类学校中“摆龙尾”。2015年中考该校却取得优异成绩,位居全市前十名。这一巨大变化,得益于该镇试行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据介绍,2013年,还地桥镇中心学校从镇中聘请四名干部到曙光学校,对学校班子进行“大换血”。新的领导班子将还地桥镇中成功的管理经验创造性移植到曙光学校,学校教风和学风发生很大变化,短短两年时间彻底甩掉了该校教学落后的帽子。

  “还地桥镇对教师队伍实行无校籍管理,注重骨干教师的‘均衡化’交流。近三年,全镇实现教师交流达114人次,仅镇中调出优秀干部30余人,实现全镇学校教学质量高度均衡。”该镇中心学校校长黄三明介绍说。

  为确保无校籍管理模式顺利推进,大冶市教育局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教师绩效工资标准为乡镇学校高于城区学校12%,农村边远学校高于镇区学校5%;安排评先评优、职称晋升和岗位培训指标向农村边远倾斜,吸引更多教师从镇区学校向农村学校、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流动。三年来,全市城乡教师市域内交流290人次,乡镇内交流达1569人次,教师年均交流人数占教师总数的12.2%。

  大冶市教育局局长周咏新表示,下一步,按照“先农村,后城区”工作思路在全市推进教师的有序流动,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科学规范教师管理,形成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教师管理机制。(殷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