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最新动态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重要精神> 最新动态

政务上网有“身份” 百姓办事无忧虑

2015-02-25 来源:阅读: 字体:默认超大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1月13日公布了近期被依法关闭的一批网站、栏目和微信公众账号。这是国家网信办今年首次集中公布相关信息。据介绍,有关网站、频道(栏目)、微信公众账号被关闭的原因包括:假冒党政机关或媒体名义发布虚假信息;发布涉赌博、诈骗等违法信息;传播淫秽色情内容;不具备登载时政新闻资质违规登载时政新闻等。

  由于互联网的多元化和隐蔽性等特点,在互联网上假冒党政机关的现象屡有发生。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为了进行信息公开、方便公众网上办事,建立了网站、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但随之而来的不规范的问题也严重困扰着政府的上网之路。近年来,不法分子打着各种政府机关的名义,利用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开办假网站、假微博、假微信公众号等,通过假评奖、假认证、假培训等手段进行敛财,发布虚假消息误导公众消费,有的甚至打着部委的名义进行敲诈勒索。不仅造成了公众利益的损害,而且严重损害了政府的权威形象,甚至成为公众安全危机的隐患。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对包括政府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官方博客、APP、邮箱等在内的政府机关在网上的形象,进行规范管理,实行身份认证。从而达到网站、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开办主体和实体的统一,这样才能在移动互联时代,树立起政务网上形象的可信标识和权威身份。据网络专家介绍,在这些政府的网上形象中,微博、微信公众号等都是基于基于网站链接的,因此,就要首先从规范政务网站入手,实现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网站开办主体和实体之间的相对应,达到“名称规范、名实相符”,才能确其在互联网上身份的真实可靠。

  为此,2014年3月以来,中央编办、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陆续印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网上名称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强党政机关网站安全管理的通知》、《关于党政机关网站开办审核、资格复核和网站标识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从规范网上名称、加强网站安全、统一网站标识等方面,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网站提出了明确要求,这项工作统称为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网上名称管理工作。2014年11月25日,中央编办、中央网信办联合召开了党政机关网站统一标识新闻发布会。截止目前,包括中国政府网、全国人大网和中国长安网等各大部委网站和大部分省、直辖市和自治区政府门户网站都已完成挂标认证工作。

  网上名称管理工作已经形成了网站开办审核和资格复核、网站挂标、域名管理、年检报告“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将网上名称与挂标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其中,域名管理是指: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要使用政务和公益中文域名,这是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专属域名,是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办网站的第一步,相当于各级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其开办资格后颁发的“网上身份证”,有了这个“网上身份证”,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才能在网上开办网站;网站标识,是动态的防伪认证,好比身份证上的防伪标识,相当于为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网上身份证”上加了“防伪标”,在这个标识上可以双向查验出网站主办者的机构名称、机构职能和域名等信息,这样就更好地保护了其网站身份的权威性,杜绝仿冒行为的发生。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经过各级编办的审核,就确保了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网站的身份真实可信。

  据中央编办政务和公益机构域名注册管理中心副主任唐贤强介绍说,对于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在网上各种活动的身份的认证,就好比这些机构在网上的身份证。简单的说,网上标识就是一个电子logo。比如事业单位会有机构编制部门颁发的法人证书,而网站的“电子身份证”就相当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在网上的一个法人证书,网民浏览网站的时候一眼就能看到,这样会让人感觉很踏实、安全、更放心。有了这个电子身份认证,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在网上的各种活动就会有身份标识,通过各种网上形象发布消息和开展网上办事,才会得到公众的认可。

  “开通微信账号的党政机关有很多,现在政府也越来越学会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宣传、开展政民互动。但是由于出现过假冒事件,很多服务提供商拿不准机构的真实性。目前,所以像腾讯这样的公司就会主动联系我们对一些机构的真假进行鉴定,我们也通过网上名称管理工作的开展来维护相关机构在网上的权益。”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政务和公益机构域名注册管理中心副主任唐贤强这么说:“在新媒体方面,我们也有考虑,包括了微博、微信公共号。这个身份认证我们会逐步推进。”

  通过网上名称管理工作的开展,专属域名和网站标识的有机结合,就形成了我国政府在互联网空间的中文“网上身份证”,让老百姓能看的准、记得牢、认得清,是公众识别政府网上形象最简单、有效的途径。总之,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不管是开办网站,还是开设微博和微信公众号,都要有独立的“网上身份证”,才能被老百姓认可,才能在互联网上行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