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重要精神>工作动态

中国机构编制网刊发《湖北省委编办统筹机构编制资源 促进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3-01-19 来源:阅读: 字体:默认超大

近年来,湖北省机构编制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大力度统筹机构编制资源,深化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改革机构编制保障教育、卫生、文化等民生领域的方式,抬高供给底板,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从机构编制的高效配置中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服务效能。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围绕广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积极稳妥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推动资源服务平台“三下沉”,夯实基层基础,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一是健全基层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全省建立328个街道“大工委”、3580个社区“大党委”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推进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把党建引领贯穿于街道工作全过程,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群众优势更好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二是夯实街道履职的组织基础。全省328个街道按照“4+X”模式,统一设置党政综合办、社会事务办、平安建设办、经济服务办4个内设机构,在限额内因地制宜设置内设机构512个统一设置党群服务中心、社区网格管理综合服务中心、综合执法中心3个直属事业单位形成“服务一平台、治理一张网、执法一队伍”。依法推动将263项街道管理迫切需要且能有效承接的管理权限下放,实行“看单点菜、差异赋权”,有效破解基层反映强烈的“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等问题三是下沉充实街道工作力量。除党中央明确规定实行延伸派驻体制的机构外,将区(市)部门派驻街道的城市管理、文化、人社等站所的编制及人员直接下放街道。按照“省管总量、区管核定、市管统筹”原则,推动编制资源“减上补下”,全省调剂1500名行政编制、1万名事业编制到街道。改革后,街道行政、事业编制平均达到31名、40名,增幅分别为20%和270%四是构建协同高效的运行机制。各地用机制建设穿好基层治理“千条线”,制定区(市)职能部门职责下沉准入制度、“多网合一”、街道与部门双向派单和双向考核评价等12项配套政策措施,着力构建党建引领的协同共治机制、条块结合的统筹协调机制、事权匹配的长效机制、规范统一的综合执法机制、充实街道的干部下沉机制将党建服务、政务服务等向街道、社区两级延伸,实行“一站式服务”“一网通办”、“一事联办”,逐步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

二、加大编制统筹调配力度,推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适应人民期盼和发展需求,统筹编制资源,强化协同联动,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可持续编制保障。一是助力“双减”工作落实落地。优化教育部门机构设置和资源力量配置,加强校外教育培训监管机构职能和工作力量,推动整治校外培训乱象。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按照“以县为主、市域调剂、省级统筹、动态调整”的原则,各级机构编制部门向中小学调剂增加事业编制2万余名,截至2022年6月,全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共计42万余名,以县(市、区)为单位全面完成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达标工作。二是完善教育领域编制标准体系。全面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为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先后制定出台公办幼儿园、“两类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等编制标准,基础教育领域编制标准基本健全。三是创新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对校外培训机构及专门学校管理职责开展专题调研,厘清职责关系,完善协同机制。在湖北大学等10所省属高校开展机构编制及人员总量管理改革试点,核定人员总量1.6万余名,规范内设机构设置和领导职数配置,相应协调推进岗位设置和职称评定,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持续深化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推动师资力量在城乡间、区域间、学校间均衡配置。加强省级统筹,采取“全省统招统派、经费省级负担、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农村学校使用”的方式,探索建立适应农村义务教育需求的教师补充新机制。

三、重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筑牢人民群众健康防线。各级机构编制部门协同卫健部门加强系统谋划,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着力打造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湖北样板”,坚决答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湖北的“必答题”一是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作为全国第一批省份向中央编办呈报疾控局组建方案在理顺体制机制、明确功能定位、提升专业能力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2020年以来,为各级疾控中心共增加事业编制1886名,增幅达25%,进一步各级疾控中心对医疗机构履行公共卫生工作的日常指导督导落实各级医疗机构的疾病预防控制职责,推动县级疾控中心与县域医共体协同发展,健全以疾控中心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全社会协同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体系。二是建立完善应急医疗救治体系。推动建立覆盖省、市、县、乡的四级院前急救网络,各市(州)、县(市、区)建立独立的指挥型急救中心,每个建制乡镇(街道)至少设立1个急救站,市(州)急救中心事业编制不少于20名,县(市、区)急救中心事业编制不少于10名,在全省各市(州)中心城区打造“10分钟急救圈”,县市打造“30分钟急救圈”。三是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编制保障。制定出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制标准,分别按照服务人口千分之1.0—1.4、0.8—1.2的标准,全省共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核定事业编制6.3万余名,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力量得到加强。2020年以来,核准市县基层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专项公开招聘用编计划1.3万余名,建立每年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本科层次)培养工作提供500名左右编制的保障机制,推动医疗卫生资源和人才下沉。统筹使用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健全完善医疗卫生人才“县管乡用”“乡管村用”管理机制,促进城乡卫生服务均等化。

四、优化机构职能体系,促进文化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坚持优化协同高效,强化职能配置,完善机构建设,统筹各方力量,确保文化事业不断加强。一是积极构建“大文化”格局。市县整合文化、旅游、体育、广播电视等职责,组建文化和旅游局,促进文化、体育和旅游融合发展;县级统筹整合党报党刊、广播电视台及有关新媒体单位等资源,统一设置融媒体中心,推动做强新型主流媒体。二是系统性重塑文物保护机构职能体系。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文物保护领导协调机制,形成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在文物资源富集的8个文物大市、20个文物大县文化和旅游部门加挂文物局牌子,做到责有人负,事有人干;加强文物保护和考古事业单位保障,整合组建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调剂增加105名事业编制,充实专业人员力量。三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图书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通过跨部门资源整合,保障省博物馆三期新馆建成后运行需求,推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得到传承与保护。为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统筹利用,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划转武汉市统一管理,整合组建新的辛亥革命博物馆,擦亮辛亥首义文化品牌。

链接地址:

http://www.scopsr.gov.cn/cxgl/jgbzgl/202301/t20230110_385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