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委编办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锚定模范机关建设目标持续发力,不断增强机关党建工作质效,激发机构编制工作新动能,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咸宁实践、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提供坚强体制机制和机构编制保障。
一、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筑牢思想根基。坚决扛起党中央对机构编制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根本政治责任,以实际行动走好践行 “两个维护” 第一方阵。持续深化“思想引领、学习在先”机制,严格执行“第一议题”制度,依托室务会和中心组学习研讨、支部“三会一课”和“微宣讲”,深学细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和关于机构编制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北工作的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到机构编制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今年以来,室务会组织专题研学10次,班子成员讲授党课4次,开展专题辅导2次;党支部组织集中学习研讨9次,推动理论武装入脑入心。进一步压实党建责任,每季度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党建工作,制定并落实《市委编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市委编办机关党建工作要点》,通过细化责任清单、强化过程检查、优化效果评估,推动机关党建工作提质增效。
二、坚持以履职担当为使命,服务中心大局。坚持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新时代机构编制工作主题主线,确保把有限的机构编制资源精准投放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主战场、关键点。聚焦“市区一体化”工作部署落地落实,从服务项目建设、服务市场主体两个“小切口”系统梳理推进过程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与管理堵点卡点,通过建立健全协同配合机制、明确管辖范围和监管主体、优化职能配置等方式,先后协调解决市住新局、市交通运输局等13家单位21条权责边界划分不清晰、职责运行不顺畅问题,推动市区两级由“分片治理”向“分级治理”转变,有力提升了市区协同治理效能。聚焦“5+4”现代化产业重点民营企业人才需求,探索实施“政聘企用”引才新模式,吸引急需紧缺人才到重点民营企业工作,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精准靶向发力,把有限的机构编制资源向教育、医疗等重点民生领域倾斜,为全市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聚焦为基层减负赋能,有力推进乡镇(街道)履职事项清单制定,创新县际交叉审核工作方法,落实“五必访五必看”督导闭环机制,累计下沉一线蹲点指导督导40余次,与乡镇(街道)同题共答编制清单,助力破解“小马拉大车”问题,有关经验做法在全省专题会上作经验交流。
三、坚持以守正创新为驱动,激发内生活力。创新开展“五型机关”建设,聚力打造“政治型、学习型、创新型、效能型、和谐型”模范机关。针对机关年轻干部较多的特点,突出抓好政治忠诚教育和专业训练,组织全系统青年党员干部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编委第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召开专题研讨交流会,深化理论武装。通过办好机构编制大讲堂、青年读书会等活动,引导年轻干部提能增智,筑牢成长根基。围绕做实支部“两化”建设,打造坚强有力的支委班子,确保党支部工作领导有力、责任明确、运转有序、工作见效。创新党建活动载体和方式,深入开展“三认”活动(认知自己、认识岗位、认清职责),扎实讲好“三堂课”(大讲堂、大学堂、读书班),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职工亮身份、强思想、提本领、促提升,全办25名党员主动深入责任社区、居住社区、责任路段开展志愿服务400余次,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创新实行党员干部领衔重点工作机制,牵头研究制定《咸宁市市直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周转管理办法(试行)》《咸宁市机构编制工作部门联动闭环管理办法》《咸宁市机构编制工作规范》等工作规程,持续推进我市机构编制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水平迈进。
四、坚持以作风建设为支撑,锻造过硬队伍。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举办专题读书班,深化学习研讨,围绕整治形式主义、服务群众、厉行节约等领域开展两轮问题剖析,以“清单整改—销号管理”模式推动解决7个方面问题,同步完善制度链条,形成“学查改”联动格局。结合全省、全市“干部素质提升年”工作部署,动态完善全办干部岗位职责任务清单,“推行青蓝结对导师帮带”制度,组织开展学习湖州专题研讨活动,不断提升干部队伍支点意识、争先意识、效率意识、为民意识、能力意识,高效完成公安机关机构编制管理改革、市县两级疾控改革等重点任务。强化岗位廉政风险点排查防控,修订完善《室务会会议制度》《集中学习制度》《市委编办机关财务管理制度》等19项工作制度,切实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健全完善指标体系差异化、考核方式立体化、结果运用导向化的公务员平时考核机制,真正实现以考明责、以考促干、以考提效,进一步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打造了一只政治强、业务精、作风优的高素质专业化机构编制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