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县委编办紧紧围绕服务湖北支点建设主线,着眼“争创示范县,打造动力源”的目标任务,聚焦“体制顺、资源强、服务优”,以精准高效的机构编制举措,为全县支点建设稳健推进注入强劲动力。
聚焦改革攻坚,优化支撑“支点”建设的体制机制。一是以经济建设服务支点建设。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双城驱动、一环三线”的发展战略,加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服务企业等经济职能部门的机构设置和编制配备。先后成立营商环境促进中心、招商服务中心、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明确政府、发改、商务、科经等部门在招商引资工作中的职责任务和分工,形成招商、安商、营商的全链条工作合力。聚焦区域发展双引擎的人口大镇,核增城关镇、宣化店镇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事业编制各3名,切实为服务支点建设和争创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注入强劲动力。二是以安全维稳保障支点建设。将大悟县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纳入全县25个议事协调机构管理,明确主要职责、设在单位、运行机制,充分发挥议事协调机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的作用,夯实安全生产工作基础。强化矛盾纠纷化解调处,围绕落实“321”舆情责任机制,打好舆论宣传引导战,增核大悟县互联网信息中心(网络应急指挥中心)事业编制5名,助力“清朗”行动净化网络环境,杜绝涉悟重大敏感舆情,确保安全生产和信访稳定各项工作落地见效,为加快建成支点营造一流发展生态。三是以红色基因赋能支点建设。紧扣纪念中原突围胜利80周年时间节点,着力加大红色资源保护机构调整优化力度,助推红色文化事业发展。积极向省、市编委申报红色机构规格事项,经市委编委批复,将大悟县中原突围纪念馆、新四军第五师纪念馆机构明确为正科级,深挖红色资源富矿,传承好红色基因,推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在大悟落地见效,确保体制机制与支点建设任务相适应、相协同。
聚焦资源配置,激活支撑“支点”建设的人才动能。一是优先保障改革所需。将年度用编计划与地方机构改革、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等相结合,为职能职责的落地落实提供有力保障。针对改革后县乡两级农村“三资”管理专业工作人员紧缺的情况,在公开招考和政策性安置中,优先核准用编计划。同时积极在县直超编事业单位中全面摸排财会、经管等专业人才,按需调动到县农村三资服务中心和各乡镇产业发展中心,配齐配强农村“三资”管理机构工作人员。今年通过各种渠道为县乡两级农村“三资”管理机构净增51人,确保改革各项工作有效承接。二是重点服务县域发展。坚持编制资源向经济建设一线、民生服务一线、基层治理一线倾斜,重点保障承担支点建设核心任务部门的用编进人需求。2025年配合组织部门围绕全县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人才需求,核准人才引进专项用编计划45名,保障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需求。三是动态调整编制结构。牢固树立全县机构编制“一盘棋”思想,结合各单位履职情况深入分析研判,对职能弱化、长期空编的单位,按一定比例核减空编。对职责任务明显增加的单位,适量增核编制。今年以来,核销“小散弱”单位事业编制24名,收回的编制跨部门调配,优先保障人才密集型单位用编需求,增核重点领域事业编制39名,确保机构编制资源配置与服务支点建设的目标任务同频共振。
聚焦效能提升,筑牢支撑“支点”建设的服务根基。一是“配套建档”精准调控机构编制资源。建立健全机构编制档案式管理,对全县37个党政机关逐一建档,详细记载机构设置、职能配置、编制配备等调整变化情况,索引式归档编委批复文件,为部门机构编制调整事项提供详实的参考依据。结合上级有关部署和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靠前研判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和机关职能变化趋势,分析论证机构调整的必要性、编制投放的精准性,推动机构编制资源配置从经验判断向数据分析的转变。二是“流程优化”提升对外服务效能。深入贯彻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落实为基层减负的工作要求,聚焦集成化办事,加快推动流程再造。详细梳理各项业务事项申报材料、办理流程,配套制作请示模板,方便办事单位“套公式”进行业务办理。主动前移服务关口,由“等着办、分散办”变“主动办、集中办”,减少部门跑路的次数,实现业务优办简办快办。三是“高效协同”优化部门运行机制。建立机构编制日常管理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监督检查联动机制,及时互通机构调整事项及登记管理信息、部门机构编制监督检查考核结果,与机构编制资源配置挂钩,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衔接,以信息共享构建工作闭环,形成推动“支点建设”的强大合力。(撰稿人:大悟县委编办孙一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