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调查研究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调查研究

做好机构编制工作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2013-10-30 来源:阅读: 字体:默认超大

  党的十八大对机构编制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当前,各项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级机构编制部门承担的改革任务越来越重,社会期望越来越高。做好新时期机构编制工作,需要善于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缓与急的关系,做到先急后缓。“事有先后,用有缓急。”机构编制工作中的“急”,主要是指重大的机构改革事项,这类事项,关系到体制机制的变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深远,上级要求完成时间紧急、本地领导高度重视、公众诉求舆情特别聚焦。 “缓”是指所涉时间跨度长,需要深入调研、反复磋商、多方协调、长期积累或可以稍往后放一放的工作。涉及“急”的事项,编制部门要雷厉风行,说做就做,并迅速提出意见建议做出成效。编办人手较少,对急事要集中时间和人力抓紧办理,该加班就得加班,不能按部就班。在抓急的工作时,还要用一部分时间和精力去做“缓”的事务,“缓”是相对于“急”而言的,但不是说可以拖着不办,只是稍放后一些,待时机条件成熟也要立即办。在具体机构编制工作事务中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能够节约办事时间、提高办事效率。要“学会弹钢琴”,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如在孝感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市直“三区”建设的大局下,编办带头简政放权,做到特事特办,急事急办,迅速出台了《市编办关于为“三区”下放管理权限的方案》。明确下放两项行政审批权限,增强了市直 “三区”对内设机构调整和编制管理的主动权及有效性。

  二是处理好学与用的关系,做到学用结合。“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学贵有恒,要做到勤学习、勤钻研、勤思考、勤积累,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加新知识,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机构编制方面的法律法规,学习了解各机关事业单位的职能。在处理学与用关系时,要将学和用结合起来,先要自我加压多学多钻,特别是要虚心向取得丰富改革经验的兄弟单位学习,同时还要加大基层调研力度,将学到的理论、经验与实际情况结合,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只有注重学习成果的转化,才能克服学用两张皮的现象出现,才能有效提升干部队伍的综合能力,抓出工作亮点。如针对编制使用管理问题,孝感市编办一方面深入学习中央和湖北省省委关于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的指示要求,掌握政策规定;另一方面向有经验的地市考察学习,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市直机关事业单位编制使用管理办法》,有效推进了我市机构编制管理制度化建设。

  三是处理好攻与守的关系,做到守底攻坚。“攻则有道,守而必固。”机构编制工作中,做好“攻”的要求就是要不断增强创新思维,敢于走别人没走过的路,从实际出发,发挥创造性,大胆提出新见解、新思路,攻克工作难点,创造性地解决机构编制工作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和难题;做好“守”的要求是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机构编制政策底线,遵循机构编制运行规律,处理好人情照顾和坚持原则之间的关系。如孝感市进行市直单位大科室制改革过程中,面对各种阻力,编办始终坚持内设科室只减不增的原则,同时提出把行政审批“三集中”改革与大科室制改革同步组织实施的建议,得到孝感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使市直单位大科室制改革和行政审批“三集中”改革取得突破性成果。至今年8月,市直82个单位共减少62个内设机构,在单独设立行政审批科后,市直单位净减少内设机构37个。

  四是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做到内外兼修。“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机构编办工作中,“内”体现在加强编制部门自身建设上,“外”体现在做好对外协调和对外宣传工作、树立编制部门良好形象上。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既要勤修内功,又要善修外形,做到内外双强、协调一致,不可偏废。既要加强干部自身修养和学习,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增强思想、业务、作风等方面的素质,加大服务型机关建设,对外做到态度热情、服务周到,及时回复服务对象有关机构编制工作方面的疑问;同时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及时把机构编制各项政策规定宣传到位,把编制部门特色工作宣传出去,不断增进社会各界对机构编制工作的了解,同时扩大机构编制工作在全社会的影响。通过内外兼修,内增凝聚力、战斗力,外树形象,汇聚正能量,产生正效益,维护编办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