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调查研究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调查研究

机构编制工作干部队伍能力素质建设刍议

2022-04-22 来源:阅读: 字体:默认超大
 

机构编制工作干部队伍能力素质建设刍议

竹溪县委编办  柏国宾

机构编制工作关系到干部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关系到发展稳定大局,极其重要。党中央高度重视机构编制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机构编制工作作出了“机构编制资源是最宝贵的政治资源”的科学论断。2019年8月5日,《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正式实施,开启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新时代机构编制工作的新篇章。

事业兴盛,人才为本。推进机构编制工作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政治思想过硬、个人品质过硬、业务能力过硬的干部队伍。近几年,随着机构编制工作法定化进程的大力推进,干部队伍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是主动服务的意识进一步加强。特别是《条例》党内法规的定位、机构编制部门政治机关的功能定位、归口组织部门管理的管理体制定位,促使机构编制工作的干部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二是高效服务的效能进一步加强。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社会治理的效率进一步增强。三是在社会治理舞台中的“角色”份额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部门及其干部从过去的“幕后”走向“前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

机构编制工作干部队伍建设的长足发展,是主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将进一步得到更好更快地发展。但是,我们也必须正视当前机构编制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一是机构编制工作队伍缺乏“独立性”。除县委编办外,各乡镇、县直各单位的机构编制工作,一般由身兼多职的干部具体负责。比如:乡镇一般由党委组织委员分管乡镇机构编制工作,组织干事协助落实机构编制工作,承担的具体工作任务包括基层党建、组织、人事、机关管理有关事项、联系村等等,工作任务又多又杂。县直单位中,没有单位专门设置机构编制管理内设机构,机构编制管理职责基本是办公室(综合股、人事股、党办)主任(股长)承担,没有负责机构编制工作的专门人员。人员少的单位,甚至是“一把手”亲自负责处理机构编制具体工作,一般工作人员更多地是负责“上传下达”,深入参与单位机构编制工作重大事项的研究、谋划等工作实践很少。二是机构编制工作队伍缺乏“稳定性”。各乡镇、县直各单位人员岗位变动比较频繁,负责机构编制工作的人员调整更为频繁。据了解,人员较少的单位,工作中更多地是“机动性”临时性安排工作人员,以保证人员与岗位“一对多”关系的基本稳定,以及工作大局的稳定。三是机构编制工作队伍缺乏“专业性”。从全县机构编制工作人员的学习工作经历来看,现有工作人员学习机构编制工作业务知识的方式,要么依靠自己学习政策文件,要么依靠常识性的、基本的、单一的、不系统的“口口相传”,“半路出家”“现学现卖”普遍,缺乏专业的、系统的、精准的机构编制工作“语言”环境,缺乏机构编制工作“语言”的有力传承,缺乏运用机构编制工作“语言”讲好机构编制管理“故事”的能力与水平。少数同志,虽然曾经承担过机构编制工作职责,但在岗期间甚至就没有办理过机构编制工作业务。

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认识渐进变化的产物。一方面,机构编制工作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动态的、渐进的过程。建国以来的很长时期,机构编制工作都显示出“很强的依附性”,且基本依附于组织、人事等工作部门。2010年改革,机构编制部门同原人事部门分离,独立建制作为政府工作部门。随着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对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有了更新、更高、更清晰的改革目标之后,“机构编制资源是宝贵的政治资源”“机构编制部门是政治机关”“机构编制部门归口组织部门管理”等历史新定位,使机构编制工作从“幕后”走向“幕后+前台”,成为党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重视和支持。另一方面,机构编制工作不同时期的地位和作用,对机构编制工作队伍建设影响深远。很长一个时期,机构编制工作是作为“人员”“经费”的一个“证明”。反过来讲,形成的一个“误区”就是:只要有人有经费,要不要“编制”不重要;只要是大家都有工资,要不要“编制”不重要;只要大家工资福利待遇一样,要不要“编制”不是那么重要。因此,机构编制工作“龙头”和“把关”作用弱化,在很长一个时期根深蒂固。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特别是机构编制部门单独设立后,行政机关与事业单位之间、公务员与非公务员之间、事业单位不同岗位之间政治经济待遇政策差异化凸显,机构编制作为新的历史时期的“风口”,让机关事业单位干部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关心、关注。这种效应,成为“反作用力”,助推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干部增加思想重视、工作参与、行动支持机构编制工作的权重。这对于机构编制工作发展、机构编制工作队伍建设来说,是一个渐进的、良性、可喜的进化。二是教育与社会实践“良性互动”需要进化。一般来讲,教育与社会需要的适应性特点非常鲜明。过去几十年,热门的专业、学科,在学校教育中,尤其是在大学教育中,很容易找到“对应点”。比如,教师、医生、注册会计、律师、计算机等专业,以及现在风头正劲的“人工智能”等专业,同时得到学生、家长、高中、高校、社会的青睐,与其愿景一拍即合,使不同的专业在不同的时期“引领风骚”,左右知识、学生、能力(技能)、产业的供应关系。反观机构编制工作与教育的对应关系,我们不知道有没有这样的专业高校,什么高校设置有这样的专业,哪里有掌握机构编制工作“语言”的大师。我们学习机构编制“语言”更多地依靠自己“苦修”,从一无所知到一知半解,从一知半解再到探索前行……客观上讲,没有起于基础教育的积累,当机构编制工作人员真正对机构编制工作有所感悟时,已时过境迁。三是学与用系统性需要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工作专业性强、政策性强、针对性强、实用性强,更加需要机构编制工作干部提高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融合的能力。我们机构编制工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更多的原因就是学得“肤浅”、学得“零散”、学得“貌合神离”,综合分析信息残缺、信息错位、认知错位,工作实践得过且过、勉强应付、张冠李戴、顾此失彼,导致决策缺位或错位。这些问题,需要加强系统学习、养成系统性思维、定位系统性布局、形成系统性规划、推进系统性执行,才能真正使机构编制工作的效能充分、高效地提升,才能真正让机构编制工作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强基石。

新的时代,赋予我们机构编制干部队伍新的使命,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快建设一支专业化机构编制工作队伍,时不我待。

第一,强化专业学科建设。建议从中央(国家)层面,专门设立机构编制工作专业高校或专门专业,保证社会管理对机构编制工作专业人才的基本需要。

第二,强化岗位大练兵。建议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将机构编制管理作为专业课程,系统开展专业理论、专业政策、专项实践培训,一方面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实行岗前培训,另一方面承担各级机构编制工作部门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县级层面的师资,可以采取上级下派、请进来或县级培育的办法来解决。

第三,强化建设稳定机构编制工作队伍。从顶层设计层面,统一规范机构编制管理职责及其岗位。县级明确乡镇党委书记主责、组织委员主管、组织(机构编制)干事具体负责的领导机制。建议乡镇可以明确机构编制工作专职干事1名,副科级。明确县直部门机构编制工作由主要领导主责、值班领导主管、机关办公室(党办、人事)主任(股长)具体负责的体制机制,抬高机构编制工作的底板。

第四,强化《条例》及其配套法规政策的宣传。各级将此列入普法规划,持久地、深入地开展宣讲,使其深入人心。

第五,强化评估提升机构编制工作的效能。完善机构编制工作评估体系,建强配套制度与机制,增强机构编制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严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