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万名干部进万村惠万民”活动总结
荆州市委编办、市文旅局“三万”驻村工作组
(2015年8月)
第五轮“三万”活动开展以来,市委编办、市文旅局“三万”工作组在各级领导、市“三万”办的关心帮助和驻点村荆州区川店镇张场村、联系村应市村、三界村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夯实三农基础、改善农村民生、实现客运到村、建设美丽乡村”这一主题,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工作制度,落实活动方案,并与荆州区住建局、国土分局工作组进行有效衔接,扎实开展宣传发动,走访慰问群众,摸清村级实情,谋划发展思路,兴办惠民实事,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紧紧围绕党的农村政策,多形式开展宣传发动
工作组把宣传发动作为活动的突破口,通过会议传达、办宣传栏、发公开信等形式宣传党的惠农政策,贯彻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和“三万”活动精神,倾听群众意见和建议,使“三万”活动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1、传达贯彻中央2015年1号文件精神。工作组在驻带村“两委”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党员干部群众座谈会上认真传达贯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让广大干部群众深入领会文件的重要内容,努力探索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同时,传达贯彻市委、市政府领导有关“三万”活动的重要讲话,讲解本轮“三万”活动的重大意义、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活动步骤,让干部群众感受党对农民的关怀与温暖。
2、宣传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有关精神。在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方面,荆州市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先行一步。为了巩固这项工作成效,工作组在三个村开展秸秆禁烧政策宣传,配合村委做好群众思想工作,从秸秆禁烧的形势、意义、政策和综合利用的前景、方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思想认识,为做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打下了良好基础。
3、宣传农村土地政策。工作组配合村“两委”班子就加强土地确权登记进行了广泛宣传,与区国土分局工作组一起就抓好农村产权登记、土地确权颁证工作等有关政策进行了入户传达,制作宣传栏1幅,发放政策宣传单300余份。
二、紧紧围绕“三万”活动主题,多角度开展调查研究
工作组立足驻带村现实需求,把客运到村、绿满荆楚、夯实“三农”基础与发展旅游经济、做强苗木种植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等有机结合起来,开展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调查研究,对驻带村的发展有了新思考和新认识,调研成果获得市领导肯定。
1、围绕“村村通客车”开展优化楚王车马阵景区区域交通服务的调查。工作组联系楚王车马阵景区(熊家冢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区域交通现状,在深入市交通、运管、公交公司以及市文旅投所属景区管理有限公司、各驻带村等开展走访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了解到该区域现有交通服务不能较好地满足本地居民出行和市民、游客旅游观光的需求,迫切需要完善和优化交通服务。为此起草了《着力打造城郊“村村通客车”的升级版——优化楚王车马阵景区区域交通服务的调查》一文,详细分析了区域交通的现实需求和基础条件,并从实际出发,提出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积极稳慎、逐步完善”的思路和规划先行、改革推动、特色定制、政策引导、设施改善的建议。该调研报告在4月16日市“三万”活动工作专报第2期全文刊发,报告得到市长李建明的签批,指示曹松、张万超副市长及交通、文旅、文旅投等有关部门拿出可操作意见报市政府。《荆州日报》5月6日刊发了此调研报告,5月7日刊发了读者要求开通该景区旅游公交的报道,新华湖北、网易新闻首页对此作了报道,产生了一定社会影响。市委办公室、市委政研室《领导参阅》以《亟待加强楚王车马阵景区区域旅游公交建设》为题刊发了调研报告,送市“四大家”领导参阅。
2、围绕区域经济特色开展农村产业发展调研。驻带村发展各有特色,为了更好发挥村级经济比较优势,工作组就张场村依托熊家冢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力发展农家乐、采摘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商品等旅游经济,请旅游开发方面的有关专家与该村干部群众进行座谈磋商,帮助该村拓宽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思路。
3、围绕促进可持续发展开展村级发展规划调研。三界村苗木收入占全村经济收入的60%,在摸清村情、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工作组帮助三界村编制了2015—2017年发展规划,规划以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事业发展、农业产业发展、党建工作为重点,从整合资源,做强苗木产业;加强水利、电力、路网建设,改善基础设施;实施安全饮水工程,推动民生事业发展等方面作了具体谋划。
三、紧紧围绕兴办实事,多渠道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工作组结合部门职能和驻村实际,深入了解民情民意,关切群众冷暖需求,把兴办实事与访贫问苦、农村网格化建设、农业生产帮扶紧密结合,力所能及地帮助村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做到知民心、解民难、顺民意。
1、开展访贫问苦。2月9日、4月10日市委编办主任熊善泉、市文旅局局长张治根先后两次带领部分机关干部到驻带村开展送温暖活动,走访慰问老党员、老干部、空巢老人以及生活困难群众共15户,送去了6000元慰问金,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困难群众心中。
2、完善农村网格化建设。指导驻带村加强农村网格化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配备了网格员及管理员,完成了全村基础数据的录入工作,搭建了便民服务平台,网格化管理工作实现了工作制度完善、硬件设施齐备、管理措施到位,促进了驻带村社会治理的转型升级,为村级发展营造了安全、稳定的环境。
3、进行生产帮扶。为创建“美丽家园、清洁乡村”,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组与川店镇人民政府共同协商,筹资近12万元,赠予上述三个村福田(国Ⅲ)可卸式垃圾车1辆、可卸式垃圾箱6个,同时给予各村1万元的环境保洁帮扶资金,用于三个驻带村开展垃圾集中清运试点,探索镇、村生活垃圾治理途径,改善农村环境卫生,促推美丽乡村建设。
市委编办、市文旅局“三万”工作组在驻村期间,搜集所见所闻,开展调查研究,书写民情日志,向外报道了工作动态和特色,宣传了农村基层干部的事迹和亮点。被省级媒体采用材料2篇,市级媒体采用材料7篇;省“三万”《工作简报》采用1篇,市“三万”《工作简报》采用4篇,其中《着力打造城郊“村村通客车”的升级版——优化楚王车马阵景区区域交通服务的调查》刊载于市委《领导参阅》第3期(5月15日)和市“三万”活动工作专报第2期,并被《新华湖北首页》、《荆州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工作组组长乔太平撰写的《三界村里的乡愁》刊载于省“三万”活动工作简报第64期(总第672期)、市“三万”活动工作简报第57期及《荆州日报》(4月1日),工作队员江子嵩撰写的《馨逸乡间自芬芳》刊载于市“三万”活动《工作简报》第79期及《荆州日报》(5月21日)。
“三万”活动中,党员干部带铺盖、下基层、走田间、入农户,与农民群众面对面交流,对于转变作风、增进感情、赢得信任、推动工作大有裨益。但如何让活动持续深入推进,迫切需要从更广的视野进行理性思考,我们主要有如下3点体会:
一是要投入资金更要投入感情。在“三万”活动中,部分工作组存在出钱不管事、驻村不谋事的现象。解决物质困难固然重要,但“三万”活动不能仅强调当期效益,应始终坚持把转变作风、促进发展作为主要价值取向。驻村干部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体察群众所需、所想、所盼,在活动中密切关系,增进感情。
二是要建强基础设施更要建强基层组织。在“三万”活动中,部分工作组更注重于帮助驻带村进行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但目前部分村“两委”班子与新常态下农业农村工作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这亟需工作组围绕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抓好农村党建,培养后备干部,提升村级组织战斗力,培养一支不走的“三万”工作队。
三是要尽力帮扶更要量力而行。各驻带村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一定差异,工作组开展帮扶时既要坚持实事求是,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也要在单位承受能力的范围内,因地制宜地解决1—2件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难事,量力而行,务求实效,切忌面子工程,不搞“一刀切”、平均主义。
3点建议:
1、深化“三万”活动内容。“三万”活动一年侧重一个主题,各主题都应聚焦“三农”问题,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在下轮活动中应该以夯实上轮活动主题为基础,以此提升活动效益,把“三万”活动做实做强。
2、拓宽干部参与渠道。“三万”活动是增进干群关系、磨砺干部品质的大课堂,要扩大干部参与面,将“三万”活动作为转变农村工作方式方法、转变机关干部作风的重要内容和抓手,要求干部全员参与,绝不能让一部分干部成为“三万”活动专业户,其他干部都是“三万”门外汉。在驻带村的分配上应坚持连续性,同时将集中时段驻村转变为常年跟踪服务,让更多干部分期分批参与到活动中来。
3、谋划村级长远发展。工作组在兴办实事的同时,还应注意不能只是一味地“输血”,更应当因地制宜强化驻点村的“造血”功能,立足村组资源条件,引导驻点村发展主导产业,实施科技教育帮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民技能素质和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等,以此全面推进村级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