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中省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进一步降低企业生产经营制度性交易成本,湖北荆州市编办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企业营商环境,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是推动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2015年4月,荆州市对行政审批事项开展了新一轮清理,6月份完成审批目录的编制。经清理规范,市本级共保留行政审批事项291项,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已向社会公布。2015年10月以来,结合权责清单编制工作,对行政审批事项再次进行了清理,共发文取消调整了行政权力事项50项。取消调整这批行政权力事项,既激发了市场活力(如取消旧机动车鉴定评估机构设立变更审批和经营性体育竞赛、表演、健身、康复、娱乐、培训许可等),又方便了群众办事(如下放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及驾驶员牌照证照核发等)。
二、优化服务方式,提高办事效率。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按要求进驻政务服务中心规范办理。一是大力推进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目前,全市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共有38个,进驻中心窗口部门34个。进驻工作人员180名,其中首席代表30名,副县级领导4名,实现了行政审批“一个领导分管、一个科室承办、一枚印章审批”。二是优化审批流程,提高服务效能。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对进驻中心的行政审批事项从规范精简申报资料、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等方面,先后进行了5次流程再造。办理时限在5个工作日以内的占76.3%,即办件达到30.33%。审批的平均时限从流程再造前的25.9个工作日缩短为5.9个工作日,极大地方便了企业和群众办事。三是实施全程代办,助力经济发展。2013年,成立荆州市工业投资项目审批代办服务中心,按照“业主委托、中心代办、限时办结”的工作机制,对中心城区工业项目实施全程代办、送证上门服务。2015年,市级代办平台代办了50个企业的79个审批事项。四是创新服务方式,实行网上审批和网上办事。2015年,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委托有关公司开发网上政务大厅系统,政务服务网络系统已具雏型,初步实现网上服务。目前已有20类、38个部门窗口受理、办理的412项(小项)政务服务事项进驻政务服务网上办事大厅。
三是整治“红顶中介”,打通“中梗阻”。2015年,对住建(包括房产)、国土、环保、消防、安监、农业、水利、规划、气象、科协等十大行业进行了“红顶中介”专项检查,对市直清理出来的62家“红顶中介”共发整改建议书17份,督促整改问题49个。其中对在工商和民政部门登记的38家“红顶中介”,已督促30家与机关事业单位“五分开”,其他国土系统8家也已制定脱钩方案正在实施;稳妥推进24家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先后完成市房产估价所、市国际交流中心、市档案教育培训中心等一批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剥离市价格认证中心、市城市建设培训中心等一批事业单位的中介服务职能。今年6月至9月,在食药、质监、交通、教育、人防等行业组织开展第二轮“红顶中介”专项整治。为进一步规范中介机构管理,该办会同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的通知》。今后,凡未纳入清单的中介服务事项,一律不得再作为行政审批的受理条件。中介服务事项在政务服务大厅公示时,对应可供社会选择的中介服务机构原则上不得少于3家。
四、实行涉企收费和职业资格清单管理,为企业降费减负。2015年8月11日,制定《荆州市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目录清单》《荆州市政府定价管理的涉企经营服务收费标准目录清单》,2015年10月20日公布《荆州市涉企行政审批前置服务项目收费目录清单》,将执收部门和单位、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标准批准依据、备注等内容向社会公布,接受监督,防止涉企乱收费行为发生。扎实推进职业资格清理工作。根据中省要求,取消了职业资格316项、保留职业资格74项,形成了荆州市职业资格目录清单。
五、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一是简化注册程序,实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2015年4月1日起,荆州市正式实行企业登记“三证合一”制度改革。截至今年5月31日,全市共发出“三证合一、一照一码”营业执照10884份,其中新登记7021份。今年10月1日起,将在市范围内推行“五证合一”改革,进一步提高市场准入效率。二是降低准入门槛,实行“先照后证”。严格执行企业登记前置、后置审批项目目录,履行“双告知一承诺”职责,公布了新调整后的工商登记后置审批事项目录,建立了全市统一的工商登记后置审批事项市场主体告知工作制度。除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34个项目继续作为登记前置许可外,其他213项前置许可项目已改为后置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