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用减少政府权力来换取市场活力,通过规范政府的手来放开市场的手,让两只手都更好地起作用。
“生态立市”可以比喻成润滑剂,“产业强市”可以比喻成推动剂,车子要跑得快,两者缺一不可、相互补充、不能偏颇。
空气污染是一件伤心伤肺伤脑筋的事情,也是老百姓最迫切要求解决的事情,是一件无论如何也要下大力气解决的事情。
空气污染问题光靠黄石或者某一个地方的“独善其身”是解决不了的。但黄石要扫好自家门前雪,为解决这个问题作出黄石的贡献。
“黄石要乘势而上,加快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11日,市长杨晓波在记者招待会上深谈改革、谈生态新区、谈大病救助......就政府全年工作与目标任务,与省市媒体进行交流互动
谈改革
描绘“路线图”
记者: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改革”一词被提及了59次,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二字也出现了有26次之多。历史上,黄石从来都不缺乏改革的精神与勇气,甚至可以说黄石一直处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改革前沿。请问在今年改革中,黄石将会有一个怎样的表现?是否能描述一下黄石改革的“路线图”?
杨晓波:黄石确实是一个开改革风气之先的城市。比如在上一轮国有企业改革中涌现出的劲牌公司,现在已成为全国保健酒行业的老大,这是黄石改革成果的一个标杆。
关于黄石改革的“路线图”, 在今年,我们要做几个方面的重点改革:首先是行政体制改革,包括行政审批许可制度、工商登记制度、公共资源交易制度等等,希望用减少政府权力来换取市场活力,通过规范政府的手来放开市场的手,让两只手都更好地起作用。
其次,在财政体制改革方面,要进一步深化公共预算、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创新,进一步公开“三公经费”等,让财政资金的使用更加公平、高效和透明,把有限的资金都能用在刀刃上。
同时,要在过去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多元混合经济。
记者:去年,我市提出“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加快建成鄂东特大城市”的战略决策。从黄石此前提出的“工业强市”到现在的“产业强市”,这样一个转变的意义何在?“生态立市”与“产业强市”之间的关系如何平衡?
杨晓波:此前黄石提出“工业强市”,主要源于在发展历程中黄石依托特有的资源禀赋,建立起了具备相当实力、结构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这是黄石经济的根,选择“工业强市”是历史选择。
今天,黄石提出“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是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作出的新的历史选择,过去我们强调发展,对生态索取的太多,按照现在新的发展观,必须坚持“生态立市”这个前提。
至于“生态立市”与“产业强市”的关系,两者绝不是对立的。用一辆车子打比方,“生态立市”可以比喻成润滑剂,“产业强市”可以比喻成推动剂,车子要跑得快,两者缺一不可、相互补充、不能偏颇。
这其中,还要强调的是“生态立市”不是封山育林,不是什么都不做了、不发展了,而是说更多地发展绿色经济、绿色GDP,要在更高的要求下发展经济;“产业强市”的概念更为宽广,不仅包括工业强市,还包括农业强市、服务业强市等等。
记者:《政府工作报告》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了新目标和新要求,请您谈一谈对新型城镇化的理解和看法,以及下一步的打算?
杨晓波:目前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城镇化被冠以“新型”二字,我认为至少要在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第一是“人的城镇化”。这首先要解决农民如何进城以及如何留在城市等一系列问题。
第二个方面,新型城镇化一定要将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包含进去。
第三个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注重原有特色的保留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记者:建设大冶湖生态新区,对于黄石加快建成鄂东特大城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怎样的战略意义?如何实现大冶湖生态新区建设进入佳境?
杨晓波:黄石历来都有一个困惑,就是发展空间不够。4个城区加起来一共才233平方公里,要想进一步发展,必须开辟出新的发展空间。
除了向南,黄石其他几个方向的扩展都受到行政区划的限制,新区与老城区只有一山之隔,面积却有450平方公里,开发新区可以很好地利用老城区的辐射能力和带动作用。建设鄂东特大城市,启动大冶湖生态新区建设首先是一个历史的必然选择。
目前,大冶湖生态新区建设已经完成了概念性规划。今年一季度,2平方公里的先行区将正式开工建设。新区的开发和建设要创新体制,用市场的办法,如李鸿忠书记所讲的“用大冶湖的水来洗大冶湖的泥”,让大冶湖生态新区的建设渐入佳境。
谈环保
排除时间表
记者:我市关停“五小”企业将会有哪些举措,有没有一个具体时间表?
杨晓波:这是本次两会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而且黄石在实施这一系列工作中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表。
市政府已经同各县市区签订了责任状,在6月30日以前,关闭所有的“五小”企业,全市348家都要关停;在10月31日以前,对全市工业企业重点污染源进行全面整治,实现达标排放,即438家企业重点污染源全部整治到位。
记者:现在环境污染和空气质量成为老百姓非常关心的热点问题,请问我市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能否解决这些问题?作为媒体,我们舆论监督是否能更多更有效地监督政府在这方面的措施?
杨晓波:首先要强调的是,监督就是支持,监督支持政府履职,欢迎在座的各位媒体记者以及背后的强大媒体单位都参与这项监督工作。
这几年,空气污染从各种污染里面凸显出来,有人开玩笑说,现在你不仅要有一颗中国心,还要有一颗中国肺。这的确是一件伤心伤肺伤脑筋的事情,也是百姓最迫切要求解决的事情,是一件无论如何也要下大力气解决的事情。
《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到,今年要治山,将造成视觉污染和粉尘污染的矿山关掉;治水,进一步完成磁湖、大冶湖等湖泊的综合治理;治土,以重金属污染治理为主要内容;治气,要关停五小企业,加强对建筑工地、扬尘问题的管治,持续关注不合规企业的油烟问题以及鞭炮问题。
但是,空气污染问题光靠黄石或者某一个地方的“独善其身”是解决不了的。黄石要扫好自家门前雪,为解决这个问题作出黄石的贡献。
记者:2013年,黄石城市建设和项目建设都取得重大突破,但建设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小的渣土污染、噪音污染,给市民生活带来不便,请问政府将如何妥善处理好这其中的矛盾?
杨晓波:据我所知,全国市长收到的各类投诉中有三成是噪音、建筑扬尘、渣土垃圾污染等城市建设所带来的问题。
随着城市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渣土车昼伏夜出是有理由的,不但可以把白天的交通容量让出来,晚上造成的渣土污染,环卫工人可以在天亮前清理掉。但噪音和渣土的污染,政府都要管下来。
一方面,媒体应该多宣传政府关于控制噪音、控制污染的政策,让经营户知道该怎么样经营,老百姓知道该怎么样维权,从源头上控制;另一方面,渣土车出门前,要“洗洗澡”。
其次,要严管重罚,一旦出现渣土污染,公安、城管、建委要加强沟通、联动,发现噪音污染,半小时内要赶到噪音现场开展处置工作。
通过这些方面的努力,希望能够还老百姓一个干净、安静的生活。
谈民生
把事实办实
记者:今年政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有哪些重点任务,又有哪些具体措施来保障这些重点任务取得实效,真正做到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杨晓波:民生是政府工作的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年政府工作将从这几个方面加强。
一是要巩固民生之本——就业。今年,我市要实现就业创业培训1.5万人,扶持创业6000人,带动就业1.8万人,实现新增就业4.5万人。要让有创业意愿的人能有一个事业平台;让有就业意愿尤其是就业困难的人,能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二是加大保障网的建设,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深化公共文化主体,为百姓提供免费的公共产品;扩大住房保障面,为住有所需提供保障。
三是不折不扣地落实好《政府工作报告》里承诺的十件实事。
记者:去年,我市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城市,请问今年黄石对此有哪些具体安排,使黄石成为更加宜居的生态家园?
杨晓波:传承文化要有所担当,这是黄石很重要的一个“保基本”工程,这也是去年我们拿回创建活动中一个最响亮的招牌。
今年,我市将在两个方面努力,一是逐步完善公共文化的设施网络,各乡镇和街道社区要建立文化站、文化室或文化广场,市(县)要建设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三馆;二是要做好健全文化产品的供应体系。争取到2015年,完成“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任务,城区公益性的文化场所要免费开放,同时还会为老人、残疾人、儿童提供一块活动区域,让群众都能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带来的福利。
最后,我市还要努力建立起一个持久的保障体系,打造一些文化名街、名镇、名馆、名园的文化品牌。
记者:看病就医一直是老百姓关心的问题。虽然近年来,我市在大病救助的范围和金额上逐年扩大和提高,但仍难以满足患者的需求。请问在重大疾病扶助上,政府今年有无扩大救助范围和救助额度的打算?
杨晓波:一场大病使一个家庭陷入困境,这种现象确实存在。目前,我市有一个覆盖面很广的医保网,起到了一些作用和效果。同时,我们建立了一个叫“慈爱方舟”的大病医疗救助基金,去年筹集了500多万元资金,救助了100多人。
这张“医保网”还能不能大一点?把更多有需求的人“兜” 进来?能不能提高救助标准?我说是可以的,而且政府也正有这方面的打算。
一是扩大大病救助的覆盖面。过去我们更多的是关注低收入、农村低保户等家庭,现在就要将因病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家庭都纳入到救助范畴。
二是提高救助标准。按照2013年,我市居民得了大病,个人负担的医疗费报销比例不低于50,今年将争取把报销比例提高到60。除此之外,大病救助将不设“入门”门槛,不设置大病救助的起付线。
三是进一步完善这张“网”,这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另外就是要把全社会的爱心用好,通过开展“慈爱方舟”这样的社会慈善救助工作,能够使更多不幸的家庭幸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