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市委编办坚守机构编制政策标准,实现了编制总量、领导职数和内设机构设置标准“三个不突破”。
一、实现编制总量不突破。一是坚持编制全市统筹使用。坚持“编随事走,人随编走”的原则,破除“编制部门所有”的观念,编制数额原则上与权责清单相统一。二是坚持编制资源科学配置。坚持,编制优先用于中心工作和重大民生保障工作等方面,科学做好“加法”;对职能弱化或“多合一”部门进行精简,精简比例不少于原定的30%,严格做好“减法”,完善和充实“编制池”。三是坚持人员转隶稳妥推进。研究制定党政机关人员转隶办法,“顺向转隶、依职责转隶”杜绝混编混岗,实现人员转隶工作“零上访”。
二、实现领导职数不突破。一是严把领导职数审核关。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关于领导职数的核定标准审核领导职数。改革后,部门领导职数由312个减少到177个,降幅达43.3%。二是严把领导职数管理关。结合市县开展的职务与职级并行工作,完善职数管理台账,定期对账,严防问题增量。三是严把领导班子配备关。分流与转岗相结合,不搞“加长板凳”式的班子整合,党政主职不分设、干部级别不高配。
三、实现内设机构设置不突破。一是严格内设机构设置标准。严格根据编制数量核定内设机构数,坚决杜绝“1人股室”,内设股室人员编制不少于2名。改革后,大冶市党政内设机构数由357个减少到243个,降幅达31.9%。二是优化内设机构整合。重构部门内设机构,大幅整合撤并承担综合保障职能的内设机构,推行“大股室制”。同时,强化部门的业务属性,业务股室不得少于总股室的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