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利川市委编办立足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目标,积极构建并完善“事前预防、事中规范、事后跟踪”的全周期管理闭环,持续增强机构编制管理的刚性约束,推动机构编制事项落地落实,全面提升机构编制资源使用效能。
注重源头预防,夯实事前管理基础。一是系统学习政策法规。结合“编学编讲”微课堂活动,组织干部职工系统深入学习机构编制法规政策,内容覆盖机构设置、编制管理、职能监管及事业单位登记等关键环节,进一步强化“编制即法制”理念,巩固党对机构编制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二是深化政策宣传教育。建立健全常态化宣传机制,推动机构编制法规进入党校课堂、全市理论中心组学习及部门日常培训,结合专题培训与典型案例解析,多维度宣传机构编制纪律,增强各单位遵守编制管理规定的自觉性和敬畏感。三是筑牢数据支撑防线。充分发挥实名制管理系统作用,持续提升数据准确性和实时性,精准把控各部门编制数量、领导职数、空缺编制和实有人员等核心数据,严守机构编制底线,防范超编、违规设立机构等行为。
严格规范程序,加强事中审核控制。一是明确动议要求。统一机构编制事项申请材料的格式与内容要素,要求部门在提出申请前开展充分论证,并经集体决策程序,推动部门自主规范管理行为。二是深化调研论证。立足机构编制事项的“必要性、合理性、可行性”,综合考量管理体制、协同效能、资源约束、部门实际及横向比较等因素,开展全面分析,确保机构编制工作更好服务全市高质量发展。三是规范审核机制。严格落实归口管理要求,强化请示汇报和业务统筹,实行股室(中心)初审、分管领导复审、室务会集体研究的审核机制,按程序报批,确保机构编制事项合规、资源优化配置。
健全评估机制,强化事后监督实效。一是优化内部协同。加强机构编制调整与实名制信息更新、事业单位登记和职能运行监管等环节的衔接,实现对机构设置、职能履行、人员配置及运行效果的全过程评估与监管。二是推动监督联动。将机构编制工作纳入市委巡察、选人用人检查和经济责任审计等监督范围,完善信息共享、问题反馈和整改联动机制,借助多方监督力量,加强对部门机构编制日常管理及“三定”规定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批复事项落实到位。三是强化结果运用。建立问题整改台账管理制度,针对性开展“回头看”,推动立行立改与限期整改相结合,并将监督结果作为机构编制动态调整和优化配置的重要参考。(撰稿:综合股 向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