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机构编制网
 
首 页
最新动态 | 政策文件 | 部门“三定” | 行政体制改革 | 区县动态 | 监督检查 | 调查研究
编办概况 | 事业单位登记 | 机构编制管理 | 网上办事 | 自身建设 | 通知公告
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荆州市编办 > 调查研究
荆州机构编制信息第10期
时间:2018-04-25       

 

荆州机构编制信息

 

2期(总第10期)

 

中共荆州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2018425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2018年全市“放管服”改革的几个重点………市审改办2

今年市直“放管服”改革成效第三方评估将实现全覆盖

………………………………………………………龚劲 朱明4

立足职能多措并举 全面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市工商局5

整改进行时

坚持问题导向 切实抓好整改………………………市农业局8

县市区传真

沙市区:先学一步 学深一层 全面把握十九届三中全会精神

………………………………………………………高志 张霞14

监利县:商务综合执法改革向纵深推进…………张敏 吴丹15

域外听风

内蒙古包头市机构编制管理的思考与实践……包头市编办21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2018年全市“放管服”改革工作的几个重点

 

——强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

加快完成全省政务服务“一张网”本地部署。提升实体政务服务大厅和窗口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构建线上线下标准一致、无缝衔接、合一通办的政务服务平台。大力推进全省政务服务“一张网”省市县乡村五级联通。设置综合服务窗口,推进 “一窗受理、集成服务”。

加强事项标准化审查。对已录入行政职权和服务事项管理系统的事项要素开展合规性审查,修改完善各事项对应的服务指南和审查细则,提升录入事项标准质量。按照省审改办优化拓展的市、县两级事项通用清单,完成新增和调整事项的通用标准编制、系统录入发布。

完成数据对接与支撑平台建设。推进市、县各部门自建系统与本级政务服务平台对接联通,逐步关停各级部门网上办事大厅,统一至省政务服务网,汇集并推送地方政务服务办件全量数据。完成市级电子证照库、电子档案库、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等支撑平台建设并实现省市互联互通。

——强化落实事中事后监管

推进“放管服”改革成效第三方评估全覆盖。在首批8家单位试点的基础上,对市直其他24个具有行政审批或公共服务职能的部门进行“放管服”改革成效第三方评估。对2017年已经评估的8家试点单位中排名靠后的4家,由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回头看”,对问题清单整改情况进行“再评估”。推动县市区开展“放管服”改革成效第三方评估,选择荆州区、石首市等地开展试点。

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不断完善“一单两库一表一细则”,巩固深化随机监管成效。全面使用湖北省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平台开展抽查,实现有痕监管、公开监管、公平监管。

强化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监管。动态调整荆州市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清单,完善中介服务机构名录库。深化重点领域“红顶中介”专项治理,巩固“红顶中介”整治成果。加强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市场培育,破除行业垄断和市场封闭。

——大力优化政务服务

持续推进“一次办好”服务。完善审批方式,优化审批流程,进一步减少申请材料、前置条件、办理环节,大力压缩办理时限。向社会公布第二批“一次办好”事项清单,对首批“一次办好”事项落实情况进行督察,不断提高网上一次办好、现场一次办好、网上受理现场一次办好和全程网办事项的比例。

开展“减证归零”行动。根据省编办编制的市级证照事项通用清单,调整完善并公布荆州市市级证照事项清单。分批取消与群众办事紧密相关的各类不合理证明材料。

协调推进荆州开发区“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按照《省推进职能转变协调小组办公室关于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方案的批复》要求,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协作配合,全面完成改革试点工作。

(市审改办)

 

 

今年市直“放管服”改革成效

第三方评估将实现全覆盖

 

2017年,市政府委托以同济大学为背景的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市公安局、市国土局、市规划局、市人社局、市食药局、市安监局、市房管局、市农业局等8家单位进行“放管服”改革成效评估。评估报告测评数据显示,8家市直单位“放管服”改革取得较大进展,处在改革进展较快、效果较为明显的阶段,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报告对8家单位在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列出了清单。针对评估指出的问题,市政府发出督查通报,要求相关部门抓紧整改。目前,8家单位所存在的问题已基本整改到位,评估取得阶段性成效。我市“放管服”改革成效第三方评估的作法被《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中央编办网站、新华网、国务院门户网站、《湖北日报》等权威媒体报道转载和关注,为荆州市营造了良好的改革氛围。

今年,我市将在首批8家单位试点的基础上,对市直其他24个具有行政审批或公共服务职能的部门进行“放管服”改革成效第三方评估,实现2018年评估全覆盖的改革任务。对2017年已经评估的8家试点单位中排名靠后的4家由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回头看”,对问题清单整改情况进行“再评估”。同时指导县市区开展评估,选择荆州区、石首市等地开展试点,推动全市“放管服”改革成效第三方评估全面开展。

 

                             (市委编办 龚劲 朱明)

 

 

立足职能多措并举  全面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20143月全国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市工商局主动作为,积极推进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大力促进市场主体发展。

——放宽条件,降低门槛,优化发展环境。一是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取消最低注册资本限制;不再对公司设立首次出资比例和缴足出资的期限设限;不再将实缴资本作为工商登记事项。二是推进注册资本由实缴改为认缴,降低公司开办成本。三是放宽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四是依法减少审批事项,给生产经营者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法律规定和国务院决定保留的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减少到33项,取消冠省名的企业注册资本门槛。

——改进方式,完善服务,推进登记注册便利化一是改进登记方式。无论是县市政务服务中心,还是工商所,全面实行“一次性告知”“一窗受理”“一站式服务”“一次办好”。二是简化手续,压缩环节,提高效率。实行简易登记事项“一人办结”、一般登记事项“一审一核”、复杂登记事项“合议办理”。三是本着快捷、便利、惠民的原则,下放权限。县市工商局将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下放给工商所登记,对外商投资企业市工商局委托县市工商局就近受理、远程核准;对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同县通办”“同城通办”“局所通办”;对企业名称字号实行“网上办理”。四是对各类市场主体从设立登记、变更登记到注销登记,实行全覆盖、全流程登记注册便利化。五是大力推进从企业名称预先核准到设立登记全程电子化。六是完善服务制度,实行大厅导办服务、预约服务、延时服务,对重点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实行跟踪服务。

——推进“多证合一”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2017年市工商局在全省率先推进企业登记“多证合一”改革,市县同步,将涉及18个部门的33个涉企事项进行整合,梳理、改造业务流程28个,对个体工商户实行“两证整合”,全面实行“一套材料、一表登记、一窗受理、信息共享”的工作模式。随着“多证合一”改革的推进和完善,进一步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到201712月底,全市共办理“多证合一”营业执照15426份。

——强化督导督办,助推市场主体发展采取“九个一批”的办法,加强督导、督办、督察。一是引导、推进创业发展一批。开展创业咨询服务进社区、进乡村活动,变坐等上门登记发照为主动介入、跟踪指导。二是服务招商引资落实一批。对外地来荆投资项目派专人进行导办、重点跟踪、上门服务。三是治理无照经营规范一批。对无证无照经营问题,采取疏堵结合、分类治理、加强教育、引导办照、逐步规范。四是支持企业改制转办发展一批。结合国有、集体企业改制,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合并、分立一批。五是突出重点,服务“三农”,培育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养殖、加工、销售大户等新型市场主体,形成特色乡镇,建设美丽乡村。六是引导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发展壮大一批。2017年全市引导“个转企”782户。七是瞄准新技术、新领域、新业态,比如电商、微商、营业性教育培训机构、医疗机构等。八是培育孵化企业和园区,为新创业型企业提供市场和平台,孵化一批。九是实施重点“企业培优工程”。

——搭建平台,服务企业改制上市融资一是运用动产抵押、股权质押、商标专用权质押等职能,帮助企业盘活无形资产,拓宽融资渠道。2017年,市工商局直接办理动产抵押、股权质押181件,融资额58.1亿元,已有833家企业获金融机构授信。二是开展政银合作,牵线搭桥,搭建融资平台,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和完善。三是发挥登记注册职能,服务企业挂牌、上市、融资。对企业在改制、资产重组、股权理顺等过程中涉及工商登记或备案事项,实行专人受理,特事特办。2017年,指导和帮助253家企业办理了股改登记,扶持14家企业签约“新三板”,467家企业签约“四板”。

          

 (市工商局 蔡保平)

整改进行时

 

 


坚持问题导向 切实抓好整改

 

2018119日,市政府督查室印发了《关于市直八家试点单位放管服改革成效第三方评估结果的通报》,针对评估报告中关于荆州市农业局放管服改革成效存在的问题,市农业局主动认领,照单全收,认真整改,逐条落实。

一、主动认领问题,明确整改责任

(一)主动对接,照单全收。自接到《通报》后,市农业局端正工作态度,正确对待不足,主动认领问题,明确整改责任,确立市农业局主要负责人牵头,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法规科、人事科组织落实。相关科室负责人主动上门与市审改办和市行政服务中心对接,虚心了解农业部门放管服改革成效第三方评估中所暴露的问题和不足,认真分析和反思,明确整改方向和目标。

    (二)专题研究,制定方案。针对第三方评估报告中指出的共性问题和6个个性问题,逐条研究整改任务、整改措施、整改目标和责任单位,分解工作任务,压实工作责任。在充分讨论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荆州市农业局管服改革成效评估整改方案》并积极落实。

    (三)加强督办,落实责任。为确保整改方案落到实处,保证整改工作抓出实效,局工作专班对照《整改方案》提出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定期对相关科室和单位开展督办;对整改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组织会商解决。如对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不规范随机抽查频次达不到要求的问题,工作专班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明确局法规科牵头负责、统筹协调,市畜牧兽医局、市农业执法支队、市农机安全监理所积极配合,按工作要求组织实施,工作效果较好。

二、坚持问题导向,抓好整改落实

(一)加强农业信息宣讲和技术指导。为有效解决涉农信息宣讲不到位的问题,市农业局统筹指导协调,相关局属单位积极参与,结合本单位工作职责,迅速组织开展农业知识宣讲活动。今年13月,通过荆州电视台、荆州人民广播电台、《荆州日报》和网络平台等媒体,对农业防灾减灾抗灾、农业生产经营、农业法律法规等宣传报道,悬挂宣传条幅,制作宣传展板。市水产局安排水产养殖专家同志带队,到荆州8个县市区开展小龙虾养殖技术巡回授课,全市参加学习的人员达1600余人。

(二)进一步完善服务机制。一是健全农业信息宣传方式,印发《荆州市农业系统2018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总要求,对农业法律法规宣传普及进行安排部署;同时与荆州电视台、荆州人民广播电台、荆州日报社就荆州三农工作宣传报道、农业科技宣传、农业技术指导等工作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工作重点和责任义务等。二是完善审批服务制度,修改完善荆州市农业局行政许可审批制度、窗口工作人员管理制度、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一次性告知制度、行政审批听证制度、关于听取申请人和利害关系人意见制度、农业审批窗口AB岗制度等。三是印发《2018年全市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实施方案》,按照要求,结合工作职责和市场实际,细化了种植业打假年度实施方案,对重点品种、重点时节、重点区域、重点市场的监管提出了要求。市畜牧兽医局印发2018瘦肉精等违禁添加专项整治”“畜禽私屠滥宰扫雷行动”“兽药及抗菌素专项整治行动三个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形成了对违法生产经营假劣农资重拳打击的高压态势,切实保护农民朋友的切身利益。

(三)积极优化网上办证流程。针对第三方评估机构提出的网上办证不流畅,操作麻烦的问题,市农业局及时向省农业厅行政审批办公室汇报情况,积极争取简化审批流程,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减少服务对象操作上的麻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确保了植物及植物产品检疫平台随时申请办理,且只需在网上填报材料,不需要提交纸质申报材料,极大程度方便了群众办事。

(四)不断创新服务手段。为有效解决服务手段不新的问题,市农业局心系群众,多措并举,想方设法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一是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设立便民服务窗口,实行一站式服务。二是开展送服务上门活动,对涉及农机登记注册、年度检验和报废更新等事项实行上门服务。三是推出办证邮寄服务,主动为服务对象提供许可证书免费邮递上门的服务,尽量让群众少跑腿。四是利用新媒介平台服务群众,建立了行政审批服务对象微信服务群、QQ服务群,随时通过快捷高效的网络平台宣传法规政策、提供咨询服务、交流行业动态、收集意见建议。五是建立信用评级制度,结合平时市场监管情况对兽药门店开展信用评级,根据市场主体信用良好情况,对信用较差的企业加强监管。

(五)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重新梳理2017年制定的一单两库一表一细则,修改完善《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和《随机抽查工作实施细则》、精简随机抽查的行政执法人员名录库、进一步完善湖北省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平台市农业局相关资料。今年313日至23日,市农业局组织开展了2018年春季农资市场执法检查,检查工作严格按照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要求进行,运用平台随机抽取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5类检查对象共34家、随机确定执法检查人员23名。在规定的检查时间内,执法检查分8个小组同时进行,检查中,共发现12个问题,其中7个问题已责令现场整改,5个问题待后续处理。所有检查结果已在湖北省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平台上公开公示。

(六)搭建现代辅助型服务平台。为有效解决现代辅助型服务缺乏、农业知识普及不够的问题,市农业局组织市水产局、市农技推广中心、荆州农科院等单位认真研究,拿出有效措施,搭建现代辅助型服务平台。一是办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36日至11日,市农业执法支队组织168家农药经营门店负责人参加新修订的《农药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培训;荆州农科院组织荆州及周边地区139名学员参加湖北省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研百项”“入百企“进千村”“帮万户”“育千人”)培训;市动物检疫站举办县市区家禽H7N9流感疫苗免疫效果评估及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技术培训等,积极提供群众急需的农业法规政策和农业科技服务。二是搭建便民服务平台,市农业执法支队印发280份《荆州市春夏播种子备种及销售情况登记表》,方便经营户填报销售记录;建立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平台,便于收集、处理病死畜禽。三是搭建农业产业发展服务平台,积极筹建荆州市小龙虾生产交易信息平台,挖掘荆州淡水产品量大质优的市场潜力,发挥荆州全国淡水产品第一市全国淡水产品交易中心的优势,正在积极筹建荆州市水产品销售信息平台。

三、提高政治站位,纵深推进改革

    市农业局以此次放管服改革绩效评估整改活动为契机,认真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群众和企业到农业部门办事一次办好的理念和目标,从与群众和企业生产生活关系最紧密的领域和事项做起,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不断提高行政效能,深入推进农业系统放管服改革,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服务,让广大群众在农业部门的放管服改革中增强获得感。

(一)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市农业局将继续加大简政放权的力度,为促进就业创业降门槛,为各类市场主体减负担,为激发有效投资拓空间,为公平营商创条件,为群众办事生活增便利。前期,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对照省农业厅要求,市农机安全监理所已将农机行政审批事项全部下放县级农业部门,方便群众办事。

(二)进一步完善清单管理。市农业局将继续清理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对清单的名称、编码、类型、依据、行使主体和监督追责等进行梳理,按清单制定标准,增强清单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建立健全清单运行监督检查机制,确保清单发挥实际效果,保证清单在权力范围内运行。围绕完善清单编制、细化一次性告知清单、权力流程图、办事服务指南等做好工作,并按要求统一公开公示,方便群众办事。

(三)进一步提升监管效能。市农业局将按照放管结合的要求,创新监管方式。一方面,严格按照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要求,按照既定方案整体部署,进行监督检查。合理采取重点检查,对发现问题较多或群众反映强烈的市场主体,增加检查频次。同时健全农业信息、知识宣传机制,加大农业信息、知识宣传报道力度,增加农业信息、知识的知晓率和受益率,积极处理信访投诉。另一方面,进一步推进农业信息公开、交流与共享,按要求将农业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息上传至农业部“全国农资打假监管系统(金农工程平台)”“湖北省‘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平台”“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两法衔接平台”“湖北省社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荆州农业信息网”,进一步提升农业系统事中事后监管能力和监管水平,为荆州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驾护航。

 

                               (荆州市农业局)

 

 

县市区传真

 

 


 沙市区:先学一步 学深一层 全面把握十九届三中全会精神

 

——认清形势,提前谋划做到“心中有数”。结合区委编办的工作职责,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的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准确把握改革的目标、原则、重点工作,理清改革发展思路,提前谋划,主动作为,把贯彻落实十九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相关要求作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夯实基础,深入调研做到“脚下有术”。加强调查研究,摸清家底,在学深吃透上下功夫,在为沙市区决策服务和推进改革工作上下功夫。加强对机构改革的调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为沙市区科学决策当好参谋助手。

——严肃纪律,明确责任做到“脑中有弦”。按照全会精神,认真履行职能,严明纪律、正风肃纪,以实际行动支持改革、推动改革、落实改革,坚持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盯紧关键环节,做好机构编制保密工作,确保完成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各项任务。                             

(沙市区委编办 高志 张霞)

 

监利县:商务综合执法改革向纵深推进

 

近日,全省商务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推进会在监利县召开,总结推广该县商务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工作的经验和做法。自20172月被列为湖北省商务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县以来。监利县将商务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纳入全县深化改革的重点内容,出台《监利县商务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配备专项资金,高位推进改革工作。

一是整合机构,配备人员,让商务执法覆盖全县。监利县将酒类专卖管理局和商务执法大队合并,更名为监利县商务综合行政执法大队,人员编制从9名调整为18名。同时,在乡镇综治办公室专门配备一名兼职商务执法监督员,使商务执法向最基层延伸。

二是明确权责清单,厘清职责边界,让执法行为更加规范。重新调整权责清单,制定举报投诉、过程记录、执法办案、罚没收缴、案件审核、终身追究等工作制度,并确定报废汽车回收拆解、拍卖、典当、成品油市场等9个领域为重点执法领域,逐一制定自由裁量权细化标准和听证告知文书,全面推行商务综合行政执法标准化、规范化。

三是加强部门协作,完善执法协作联动机制,让监管执法无缝对接。监利县建立部门信息共享制度,执法人员在日常巡察中发现问题,可通过12312信息平台向协作部门及时通报,重大问题启动联动机制,联合执法。近一年来,相继开展了菜市场秩序监管、二手车市场整治、报废汽车回收拆解、成品油市场专项整治等行动,成效显著,惠及广大群众。特别是成品油市场专项整治工作得到了省商务厅称赞,国家商务部“12312”网站也积极推广监利经验。

(监利县委编办 张敏 吴丹)

 

 

 

 

 

 

 

 

 

 

 

 

域外听风

 


内蒙古包头市机构编制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包头市编办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开出的治理良方,是推动中国经济在逆境中跃升的重大战略举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其实质就是调整经济领域资源错配的问题。机构编制作为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我党重要的执政资源,目前同样存在供给质量不高、结构配置不合理等与经济领域相类似的问题,尤其事业编制,部分传统的行业和领域沉积了大量编制资源,但使用效率不高,而一些需要加强的领域无编可用。因此,包头市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深入思考、大胆实践,运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研究破解严控机构编制增长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深层次矛盾,努力推进机构编制结构性改革,优化结构、盘活存量,实现编制资源的绿色配置。

  一、“去产能”,清除冗余供给,减少低效保障,严控总量增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是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其目的是将宝贵的资源要素从那些产能严重过剩的、增长空间有限的产业和“僵尸企业”中释放出来,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高端供给,创造新的生产力。机构编制方面“去产能”,就是要降低对职能弱化行业和部位的机构编制保障水平,减少低层次、低效率机构编制供给,严控机构编制增长。包头市机构编制部门在中央、自治区严控机构编制增长的条件下,采取坚决措施,有效化解机构编制低端“产能”,减少低效保障。

  一是强化机构编制审批事项事前评估。对新设机构新增编制的请示事项,坚决深入调研、慎重考虑。申请新设机构的,对其工作职责、公益属性、社会影响等进行充分论证,凡可以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属于临时性任务的或已有职责相近机构的一律不予新设;申请新增编制的,对其职责履行情况、任务变动情况、编制使用情况、人员结构情况等进行全面评估,凡职责履行不好、任务变动不大、编制使用不好的一律不予受理,严把机构编制的入口关,尽可能避免“低端供给”。

  二是加强机构编制总量内统筹力度。根据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部署,结合事前评估情况,对于确需新设的机构,原则上通过“撤一设一”的方式办理,对于确需新增的编制,全部采取总量内调剂的办法解决,在确保机构编制总量不增加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障经济社会对机构编制的需求,使机构编制资源从“低端供给”逐步向“高端供给”转移。

  二、“去库存”,核销僵尸编制,盘活现有资源,提高使用效益

  党的十八大之前,机构编制大多采取粗放的管理方式,主要做“加法”,很少做“减法”,尤其是事业机构编制管理方面,职能一增加或强化就设机构、增编制、核职数,而职能弱化、任务消失的部门和单位机构编制没有进行及时的调整和精简,长此以往形成了大量的“僵尸编制”。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和政府职能转变步伐的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机构编制缺口不断扩大,而中央、自治区明确要求事业编制总量不能突破,传统的设机构、增编制的管理方式已经失效,新的用编需求无法解决。面对一方面编制使用效率低下、另一方面编制需求不断增加,配置失范、结构失衡的问题,包头市机构编制部门果断清理部分行业和领域闲置的编制“库存”,盘活现有资源,提高使用效益。

  一是结合事业单位改革,收回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全部空编。事业单位类别确定之后,包头市编办立即冻结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相应的机构编制事项,人员只出不进,空编全部收回。同时随着改革的推进,经营状况比较好的依次退出事业单位管理序列,机构撤销,编制收回,逐步盘活经营性职能占用的编制资源。

  二是结合事中事后监管,核减职能弱化事业单位冗余编制。建立事业单位履职监测机制,制定《包头市事业单位法人绩效评估暂行办法》,会同纪检、组织、人社、财政等部门定期对事业单位机构运行、职能履行、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情况进行有重点的抽查,同时开展事业单位“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对所有事业单位进行普遍性的抽查,对任务不饱满、履职不到位、内部管理人员过多事业单位的相应核减编制,盘活冗余资源。

  三是结合控编减编工作,收回长期大量空编事业单位部分空编。控编减编是中央、自治区提出的贯彻落实本届政府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要求的具体举措。包头市编办抓住这一契机,核减了部分长期大量空编事业单位的空编,盘活闲置资源。

  三、“加杠杆”,创新管理方式,借助社会资源,补充编制缺口

  经济杠杆就是通过负债,用较少的本金支配更多的资产,撬动更大的利润。目前,高杠杆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挥之不去的隐忧,因此国家将去杠杆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之一,以控制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而在机构编制管理方面,我们一味强调机构编制本身的管理,一有新的任务首先考虑设立机构、增加编制,忽视了机构编制资源的“杠杆”效应。近年来,包头市编办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与经济领域“去杠杆”反向而行,在机构编制管理上发挥“杠杆”作用,利用有限的编制资源,撬动更大的社会资源,以补充机构编制的缺口。

  一是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在专业性强、知识更新快、人员结构需求变化大的公共文化、职业教育、医疗卫生等行业和领域强化政府购买服务,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促进提供主体的多元化,一方面减轻公共服务对编制的需求,另一方面加强公共服务覆盖面和实效性。比如在中职学校,除了一些基础性课程和主打的专业外,有些课程设置与市场联系比较紧密,随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比较灵活,这些专业的教职工全部用编制去保障反而不利于人员的流动,久而久之又形成新的编制沉淀和积压,因此对这些专业的教师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减轻编制压力的同时,及时有效保障了中职教育的正常运行。

  二是发挥机构编制的带动效应。对人员需求量大,全部通过编制保障相对困难的行业,主体机构纳入事业单位管理,骨干人员通过事业编制保障,其余机构实行分设、人员采取聘用的方式予以保障。比如,为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解决入园率偏低的问题,包头全市新建、改建、扩建公办幼儿园40多所,新增教师2700多名,在严控机构编制的情况下,机构“撤一设一”和编制总量内调剂绝无可能,为此,包头市编办明确机构采取分设的方式,即新增幼儿园为现有幼儿园的分园,机构数不增加;各分园的管理人员及骨干教师从现有幼儿园在编教师中选派,其余教职工全部通过公开招考方式录用,合同制管理,编制数不增加,既控制了机构编制总量,又保障了包头幼教事业的发展。

  四、“降成本”,优化流程再造,提升行政效率 ,降低行政成本

  在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人口红利趋于消失、劳动力价格不断增加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所依赖的低成本优势,尤其是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利润率和盈利能力持续下滑。正因为如此,中央提出要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让企业能够轻装上阵,提高有效供给能力,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机构编制方面“降成本”,就是要提高单位劳动力的使用效率,减少完成一定量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包头市编办把“降成本”作为破解机构编制管理难题的重要手段,积极协调、主动作为,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向能力要效率。2015年以来,包头市全面实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除国家政策性安置、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和涉密岗位等确需使用其他方式选拨聘用外,其他新进人员全部通过公开招考方式进行,把好人员入口关,从源头上提高人力资源的能力素质。

  二是探索人事调整的有效途径,向管理要效率。通过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尽可能达到人尽其才、编尽其用的目的,提高工作效率。比如,近年来边远农村的学龄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很多农村小学撤并,但有些教职工很难适应城市教学任务的需要,因此结合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将其调整到乡镇综合执法机构工作,即解决了教学机构人员闲置、编制浪费的问题,又加强了基础一线执法力量的不足。

  五、“补短板”,强化信息手段,突出干部培训,保证管理质量

  经济领域“补短板”,是针对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持续改善有效供给的数量和质量,提升有效供给的效率和效益,培育和升级经济转型过程中维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机构编制管理的“短板”主要体现在法制意识淡薄、信息化程度低、服务不够到位等方面。近年来,包头市机构编制部门想了很多办法,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机构编制改革管理质量和水平有了明显提升。

  一是强化机构编制政策规定宣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自治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机构编制管理、严控机构编制增长的制度规定和政策要求,为了使这些制度规定和政策要求落到实处,包头市编办将其中的要点梳理出来,按期编印成《机构编制要情专送》,直接呈送市编委领导和市直机关、旗县区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及相关工作人员手中,精准宣传机构编制相关政策,使涉及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牢固树立机构编制的法律意识和“红线”意识,提高执行机构编制政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是积极推进机构编制信息化建设。为了共享机构编制信息资源,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提升机构编制管理水平,包头市编办积极申请并获中央编办批准,成为全国云上编制试点城市,依托中央编办政务云系统,加快建设机构编制改革管理的综合性平台,打造包头的“云上编制”和“线上编办”,在机构编制大数据化进程中赢得主动。借助OA办公系统设计了公文流转及限时办结工作流程,实现了我办内部通知下发和公文流转的全网络化运转,对各科室各业务事项办理情况进行及时跟踪督察,强化了内部管理,有效提升了机关效能。对涉及机构编制管理的文件资料进行扫描、整理和分类管理,实现了档案电子化,文件查找从“翻阅”转变为“点击”,大大提高了公文检索和查阅的效率。

  三是把服务向市民大厅延伸。为使机构编制服务工作更贴民心、更接地气,包头市编办将人员列编注册、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等11项具体业务从各科室剥离出来,集中到市政务服务大厅窗口办理,方便了群众办事,提高了工作效率,受到上级机构编制部门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来源:中央编办网站)

 

 

 

 

 

 

 


 审稿 熊善泉      统稿 乔太平    本期编校 龚劲 朱明                           Email:jzswbb@163.com

 

荆州市机构编制网

电话:0716-8451160 传真:0716-8451160 电子邮件:jzswbb@163.com
荆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 免责声明 | 鄂ICP备13014963号
Copyright © 2013-2013 www.hbjzsbb.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